轻松惬意的学校
美国的学校大都没有围墙,一个普通的居民区里,一栋两层不起眼的小楼,竟然就是一所学校。小楼周围环境优美,大片大片的草地,还有落在地上的松果。小圆桌和长凳,是孩子们下课后休息、中午午餐的地方。
孩子们上课在教学楼的一楼,一个很大的教室里。一块白板,几只油性笔,几张圆桌。孩子们分好组,围桌而坐。美国老师穿行于圆桌与圆桌之间,与孩子互动交流。一名中国助教坐在一边,发发资料,做些简单的翻译。午饭时间,每人一个纸质的饭盒,里面是搭配好了的食物。分发午餐的工作都由孩子们自己完成。大家在外面的圆桌边开吃。我发现很多在这里上夏季班的孩子都是这样吃饭。所有孩子吃完都会很自然地将餐具收拾好,扔进垃圾桶。当然了,我们的孩子做得也很好。
饭后,我们坐在漂亮的草坪上玩游戏。嬉笑、追逐,充分地享受着美好的自然与轻松的氛围。
为你而开的门
到洛杉矶的第二天,我们参观了两所学校。随行的工作人员,热情周到,进入某个教室的时候,她会为我们开门,等到大家都通过后自己再进入,并把门带上。我第一次感受了一扇扇为我们开启的大门。原以为这是学校教师才有的行为,然而在接下来的观察中发现,这是一个普遍现象。在超市、饭店、商场……只要你跟随他人进入室内,走在最前面的一个人一定会扶着门,等待你的通过。而跟随其后的,也一定会给对方一个微笑以及一句简单的“Thank you!”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显然这已经是一个习惯。文明的素养体现在行为的细节之中,能将每个细节都做好了,那定能做一个文明高雅之人!
等待的汽车
美国是车轮上的国家,汽车是必不可少的出行工具。马路上车辆川流不息,却没有随意的变道,没有刺耳的喇叭声,有的是岔路口的静静等待,有的是看到行人过马路的谦和礼让。刚开始还有些诧异——“明明路口没有车,怎么还要停下来呢?”“明明行人还很远,怎么车子就不走了呢?”法律约束是一方面原因,但更多的是人们的自觉意识。所以,美国车子虽多,却秩序井然。这样的“汽车文明”正是国人所缺乏的,其实,也是沉稳和内敛的缺失。
分设的餐厅和恼人的标语
到达华盛顿后的第二天一早,去一楼的餐厅吃早饭。我根据指示牌的指引,向餐厅走去。看到了一个小餐厅,里面是很多外国人在安静地用餐。“怎么一个学生都没看到呢?难道还在睡觉?”正在诧异时,一个服务生把我引到了一墙之隔的另一个餐厅。这时,我才明白,原来中国人与其他国家的人是分开使用餐厅的(后来到达的其他城市也是如此)——心里有了些许不满。
拿了自己的早饭,准备坐下来吃,发现没有我可以坐下来的桌子。桌上到处是用餐完毕后的盘子、叉子、勺子,还有未吃完就不要了的食物……一个服务生在奋力地打扫——心里有了些许愧疚。
终于找到位置坐下,我们团队的孩子也陆陆续续来到了餐厅。我偶然间抬头,看到了墙上的一张标语:“Please clear table when finished.Thank you for your cooperation!!(请于用餐后,自行清理桌面,谢谢合作!!)”竟然还用了两个感叹号!——之前些许的不满和愧疚,此时化成了强烈的责任感。虽然餐桌上的杰作不是我们常外孩子的,但一定是我们中国孩子的!
面对此情此景,我顿时失去了不满的资格和借口;看着墙上恼人的标语,我也没有了辩驳的理由。在他们的眼里,这些连他们的孩子都能做到的,最简单最平常的行为我们都不能做好,还有什么教养和文明可言。相比而言,那一扇扇为他人而开启的门,那一辆辆为他人而等待的汽车,足以给我们启示。
我们的教育任重道远,教孩子做一个文明的人,做一个高雅的人,远比做对一道题,在考试中提高一分来的重要和迫切。作为一个中国的教师,我在美国深刻感受到了文化的差异,感受到了文明素养的差距!从自己做起,从影响身边的人做起,从引领学校的学生做起,让文明高雅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