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课的目的在于改进、在于对呈现出来的课堂形态进行剖析、也是在于对同类型课进行共同建模的过程。
一、授课教师的陈述
在本周二,我们九年级历史开始了第一轮复习,通过周二的第一节复习课课堂学生的表现和课后作业的反馈来看,传统的教师满堂讲的复习课绩效并不明显,所以我就在思考第二节复习课应该怎么上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我想尝试在课堂上引入思维导图这一学习工具帮助学生先构建相应的知识体系格局,在此基础上通过历年中考真题的应用掌握相关知识的难重点并做适当的提升。基于此,我将本节课设计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得出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两条最基本的线索即统一和融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将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相关中考考点串联起来,构成只是体系框架;第二部分:在获得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通过历年中考真题的呈现和知识点的应用,使得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的难重点;第三部分,对本章节部分相关知识点做适当的提升,使得学生的思维品质有所提升。
通过课堂的实践,发现了一些问题和疑惑。第一,在布置学生制作思维导图任务时,要求的指向性不明,这就使得此后学生在相应的时间内未内完成思维导图。第二、在学生绘制导图的过程中虽然个别给出了指导和讲评但效果并不明显,学生不能找准导图的点。第三、在展示环节,略显凌乱,没有达到指导的效果,因为时间关系,我制作的一幅思维导图没有在课堂上呈现,这是一个失误。第四、在第二部分我呈现了一张分类表格图,我在想这幅表格与这节课思维导图这一主题是否矛盾。第五,在拓展部分,给我的感觉有些凌乱,学生的参与度也较低,未能达到预设的效果。所以在拓展的内容和方向上还需要做更多的探索。
二、历史备课组内教师的观点
居恺悌老师: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师满堂讲复习课原形,用学生自主知识的梳理,运用思维导图工具加上教师的引导和思维的提升,这种模式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我觉得在运用思维导图工具时有四大要素,图案、颜色、线条和关键词,今天由于条件的限制,可能这一工具作用的发挥不够明显。在学生绘制完思维导图后最好有相应的实物展示,而不是让学生再用语言来复述其构建的思维导图,这会违背我们初衷。此后我们可以用其他方式来呈现可能更好。第二,既然引进了思维导图这一工具,那么整个课堂能否就围绕一幅思维导图来展开,这样课堂的第二块重难点的呈现就应该可以在思维导图中有所呈现,所以在工具的运用上值得我们做更进一步的思考。第三,对于真题例题的展示,授课教师的选择较有针对性,同时能通过例题告诉学生这些知识点怎么考、考察学生什么,这就是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重点在哪里,更深层次的是要通过真题提升学生的解题方法和能力。课堂第三块,拓展部分,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对材料的展示应该更直观,以此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最后再根据思维导图得到探究题目的答案。总之,整个课堂应该以思维导图为核心。
周华主任:我们历史复习既然是分阶段学习那么对各阶段的复习要求必须要清楚。第一阶段的要求是对基础知识的把握,也就是说把一些分散的相对独立的历史事实、概念、结论纳入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形成一个整体,这样才能为第二阶段复习中的总结、提炼、分析历史发展的规律来做一个铺垫,奠定坚实的基础。基于这个目的出发,应用思维导图,形式较好,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可以激发学生大脑的思维层次,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清晰的回忆,各个阶段都能够处于一种高水平的记忆状态,同时学生在绘制的过程中事实上就是相关知识点的整理提炼过程。
就这节课来说,教师设计了三个部分,归纳知识点、真题应用、拓展提升,三个阶段比较科学合理,这个设计整体上还是好的。课堂中也有一些问题,比如制作思维导图的时间明显不充裕,如果我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通过其他一些方式确保学生有相应的时间来完成。第二,既然整个课堂围绕思维导图展开那么在真题应用这一块也可以运用这一工具来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点的考试要求。第三,在最后的拓展中,纵向拓展的时间上略显早了点,可以在一轮复习之后再进行这种拓展可能会更加清晰。
石浙苏主任:侯老师作为入职第二年、上毕业班第一年的年青老师,这堂复习课作了一些大胆的尝试,我觉得这个精神还是很可贵的。整个课堂从个人表现来看,尽管过程当中有一些因素显得有些着急,但是基本上这节课还是按照自己的设计上下来的。年青老师面对新的情况新的课型,能把它上下来就是一种成功。
同时我觉得这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有这样一些:第一、这种新的模式学生还是不太清楚,以后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先熟悉思维导图的制作,所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直接画思维导图难度太大,而且从最后的结果来看,效果不好,没有达到让学生将知识结构化并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所以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有待商榷。我个人认为第一次在课堂上用思维导图的时候不要叫学生做,老师自己通过计算机做,将教师自己的思维过程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看到思维导图怎么做,教师边讲边做,最后呈现出一幅思维导图,我一直在等上课教师展示自己的思维导图,但整节课都没有看到。如果有的话,后面的教学如真题应用和拓展都可以围绕这张思维导图展开。所以给我的感觉就是整堂课学生整体的概念没有出来,后续的工作中,如果有必要,可以利用全组的力量,我们教师先把思维导图做出来,这样可以加入导学案中。第二、一轮复习肯定是按章节复习的,跨度不要太大,最后讲的三次分裂、四次统一放在这节课上讲稍早,范围太大,没有深入下去。第三、学生对历史学科的重视可能不够,最简单的最基本的问题部分学生不会。当然这也可能跟这一阶段学生没有进入历史复习的状态有关,按照惯例学生都是先做其他学科,到最后的时候再背背历史,平时关注度不够。我觉得这种情况应该跟学生说明白,重视历史,不能因为开卷而没有记忆。只有在记忆的基础之上才能产生思维,这样在考试中才能拿到高分。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需要在这方面更多的引导学生重视历史,学好历史。
总体讲这节课开了一个研究课的好头,希望我们历史备课组后面对复习的模式、进程作更好的规划,把这节课的积极因素充分挖掘。同时侯黎江老师也应该对自己充满信心,经过历练,经过努力,你会成为一个好的历史老师。
李忠俊主任:从学科的角度来讲,整个这节课应该能充分的肯定的,作为九年级的历史复习课,在设计的思路上在逐渐地向新课程的方向靠,新课程的要求就是要弱化学习的主题,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线索,从点、线、面慢慢呈现出来,对于整个九年级的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会画简单的示意图,然后根据示意图再作比较、概括,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提升、分析、探索,所以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对教学内容的处理还是符合新课程的理念的。九年级的教学跟七八年级的教学不一样,它的侧重点主要在运用能力上能够很好的彰显出来,所以石老师刚刚也提出来的如果学生的基础知识好一点的话可能效果会更好,再加上过程中画思维导图的时间欠缺了一点,如果在课前做一些铺垫和引导,这节课会更有效。这堂课从我个人角度上讲还是应该充分肯定的,但具体的一些学科中的细节问题我们可以在后续的备课组内商量,一些用词的科学性、准确性、规范性问题后面继续做一些探索。这节课如果大家再坐下来好好去斟酌,经过两三次磨练再呈现出来就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陈蕾老师:我觉得这节课应该是建构在学生对于基础知识已经充分掌握的基础上的,这样来授课的话是非常有效果的。我觉得第一轮的复习还是以知识点的掌握为主,那么通过思维导图来复习的确要比之前的列提纲等方式要好很多,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本课分三个部分,但是各个部分的目的是否达成,尤其是在第一部分知识的构建,我观察很多学生都没有完成思维导图。所以我觉得尽管每一部分你都在做,但是效果还有待深究。总的来说,这节课是完整的但是效果还是要通过反馈来获得。
三、其他学科老师的观点
金菊老师:从10班学生的反馈来看,他们在历史学科上更多的是希望获得解题技巧的指导和知识框架的建构。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走进10班,我觉得这节课感觉也不错。首先我听说10班的同学以前接触过思维导图,所以用这种方式梳理知识方式比较新颖,吸引了学生的投入和参与。在真题应用方面,侯老师在请学生解读题目的过程中一直引导学生关注相应的考点,并在每道题目之后深入挖掘,这个挺好。另外,我观察到学生在复习指导上做的笔记详细,这说明10班的同学学习习惯较好,对历史的重视也还可以;但是在七年级的历史书上勾画较少,尤其是文字的内容几乎没有,可能学生对课本的知识点确实还不够熟悉。学生在前半部分参与度较高,专注的去梳理知识,但在后半部分的拓展,学生的反应不够积极,这可能确实跟前面几位老师说的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不够熟悉有关。从课堂高效的角度出发,可能在课前让学生就本部分内容先做一个简单的梳理用填空的形式构建思维导图,可能这堂课的效果会更好。还有一个思考,在拓展部分,学生的接受不是很好,后续的时间里老师在这一块要如何进一步弥补还是要做更多的思考。
陆源老师:我主要思考的是思维导图如何运用。第一,我觉得在课上让学生做尝试还是比较大胆的,不过如果在课前教师先给出一个大概的框架,给出一定的铺设,那么学生就可以在课前自主完成,这样在课上呈现就会对后面第二、三部分的展开更有帮助;第二,构建成功思维导图后在应用和拓展部分都可以反复利用,用的最多的肯定就是重点,学生也可以标注,这样在考试的时候学生也可以利用这些导图。思维导图就是将书本变薄的过程,后面的几个专题复习,也可以尝试构建思维导图。
欧云老师:刚才很多老师提到思维导图要课前进行,我就在想现在是九年级,如果我们从七、八年级开始每节课、每门科目都在使用思维导图,那么到九年级的时候学生的运用能力就会非常熟练,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这是我的一点思考。另外,对我们老师来说,尤其是新教师在知识点上一定要做实做细,每个环节要说的话预先都要有个设想,你的思路就会非常的清晰,我们老师思路清晰后才能让学生的思路也清晰,这是非常重要的,包括你在布置任务时候的要求、指向性才会明确。我发现课堂上的几个地方比如绘制思维导图和探究的时候,学生都有些摸不着头脑,这跟教师给学生的指导的时候思路是否清晰、要求是否明确有关系。所以新教师在这一块都是需要加强的。还有思考空间的问题,我要求学生自己读题目,因为读懂题目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既然是九年级的复习课,那么这也可以作为一个能力来培养,怎样读题,怎样分析题。这节课受时间的限制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较少,那么以后针对这个是不是有一个提升?既然教给学生一种思维方式,那么思考的空间就非常重要。我在看学生画思维导图的时候注意到一个细节,有一个女生在作思维导图的时候画得很好很快,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她的笔记记的非常的详细,我就问她笔记是自己整理的吗?她说是上七年级时候的笔记。她把七年级的笔记拿出来用于九年级的复习,这一点非常好。我觉得我们从七到九年级教师课堂要求学生记的笔记应该更多关注,因为这对九年级的复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
四、沈校长的点评
这节课还是有几点是值得肯定的。第一,在课堂当中运用思维导图这个工具,试图帮助学生完成知识构建,发现知识点和点之间的关联;第二,课堂的结构试图从知识的梳理到重点知识、难点知识的真题再现再到综合应用,也还尝试进行不同单元、前后跨度较大的拓展,我觉得这样一个由易到难、凸显重难点提升能力的设计思路应该是值得肯定的;第三点值得肯定的是,教师之前进行了比较好的知识方面及教师对这一块知识理解的梳理,也收集了相关资料,主要是相关中考真题的定位、收集并呈现出来。但我想这堂课要成为一个扎实有效、朴实而又精彩的课,还有非常漫长的路要走。
漫长在哪里?接下来说几点有待改进的地方:1、教师自身必须对所要考查的知识点既有宏观的把握,也有细致的深入,这是教材分析必须做的事。2、要定位好第一轮复习课堂教学。怎样帮助学生将知识点从不完善到完善,从原先不那么明白、模糊变清晰;怎样促进学生在解题上规范、准确,尤其是思维过程变得非常清晰;适当可在一单元之内进行综合。这是第一轮复习的定位,大跨度的综合评价、迁移应用难度是非常大的,而且容易给学生带来挫败感。3、很重要的是,教师尤其是年青教师课堂教学的大思路大框架定好之后,每个细小环节,尤其说到两个字,“教”与“学”的安排要做细,要落实。要坚持“大思路,小细节”,让学生“从不会到会,从模糊到清晰”。
怎样来说明这堂课的绩效呢?这就是漫长的路所在。几个小点再提醒下,到底该怎么做?第一个建议,整个这一章节的相关知识点串起来后应该是一张思维导图,然后是带领学生由整体慢慢向局部,由大框架的搭建慢慢到细节夯实,由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到发现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可以是对比,也可以是彼此之间作用的关联。先给一个大框架,课上带着学生做,这就是教师的很重要作用。应该是在这堂课上完之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过程,得到相应的思维导图作品。最不靠谱的画图后让学生复述,老师在黑板上板书,这就背离了运用思维导图这一工具的基本原则,还耗费时间。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教学应该是帮助学生产生思维定向的过程。第二个建议,老师在授课之前应该做好细致的工作,每个教师都必须做自己的思维导图,熟悉相关的软件工具。有了教师自己的思维导图后就可以很好的在课堂上呈现,可以一步一步地展示,不用再在课堂制作,引导学生去发现其中的关联,可以让学生尝试去填空,这就是过程。还有,什么是重点难点?重点就是在这个网络中与其他知识点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个点就是重点。这个很重要必须做,要做细做扎实。第三,复习到最后,教师必须要有自己的资料删选和原创。只有经过前两个工作扎实做到位之后,才能很好的做到这一点。假如让你来出这一块的中考题你会怎么出?甚至再回想这一堂课,可以怎么做?就应该是一张完整的思维导图,构建呈现,带着孩子逐步深入,过程当中发现一些知识点和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同时穿插链接相关的考题。思维导图上可以插入很多元素,对比表、视频、图片都可以。如果做得更扎实一点,整个一堂课下来很清晰,带着你这一张图,将来涉及到应对这一块知识点的考查时就没有任何问题了。这样的课才是比较扎实的课。如果过程当中又能带着学生的思维深入,那才可以称之为走向成功的一步。如果过程中还能诞生出一些精彩的观点,那这就是一节精彩的课。在这节课当中有一些结论都是教师给出的,学生的思维空间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还有,学生做出的怎样的思维导图是好的?是不是要足够全面细致,构建框架的时候思路清晰,点与点之间的关联是真正意义上的内在关联,发现联系,细节完善,事实清楚,这样制作出来的才是好的思维导图。通过学生制作思维导图是可以评价学生的思维品质的,这项工作要去做。
最后再说几点(1)针对侯老师这堂课及其表现来看,这个班学生的学习习惯还是比较好的,至少表现出来还是比较爱学的,那此后为何参与度会降低,原因在于教师在过程中的铺垫和引导有待完善。(2)学生在掌握和运用这一工具的过程中,当我们以主要的工具在呈现的时候,教师要先去了解学生对这一工具的了解和掌握情况。(3)有一点是必须要肯定的,那就是在一轮复习中,已经转变了教师满堂讲的形式,这是课型转变的最大成功。关注点不再是关注教师怎么做,而是关注如何帮助学生去建构知识。既契合一轮复习的定位,也有课堂教学定位的变化,我觉得这是这节课作为研究课最需要肯定的一点。还有一点应该肯定的是不仅仅就知识论知识,而是呈现每一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每一个知识点会怎么考。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既有梳理,也有老师的讲,同时更有学生的练。(4)还有一点要肯定的是,接下来的复习中,九年级历史备课组要一起实实在在的为一轮复习课的定型做相应的工作。是不是说九年级的复习课都可以用这种思维导图的形态去做,我觉得在一轮复习中是可以的。但过程中必须依靠教师自己的校正和准备,穿插进去,所以最后一个建议,下次调研再听历史组的一轮复习课,就在我们今天想法、建议的基础上,看看是否有变化。以此来做好定型的工作,这是一个持续的工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