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教师把上课比作“家常便饭”,而把公开课比作“请客吃饭”。笔者以为有一定道理。
教师上课天经地义,上课时教师职业的常态不上课的教师职业生命注定会枯萎。就像不吃饭的人即便是天天注射葡萄糖也会有羸弱。请客吃饭就不一样了天天家里高朋满座觥筹交错,口袋吃不消,口一带吃不消,肠胃也吃不消。教师也是普通人没有三头六臂,精力也是有限的,而面对不堪重负的教学压力和强度,不可能天天都出手不凡花样翻新,但是每个学期开几堂公开课总是不可避免的。一方面,每个学校都有这样的规定,另一方面,也是上级部门考核教师业务水平的一项指标;在者,公开课作为一种沿袭多年的教研活动,其积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唯其少,总不免少见多怪;唯其常,所以也就见怪不怪。面对公开课,有的教师苦心经营,有的教师敷衍了事;有的教师沽名钓誉,有的逢场作戏。
理性地看,公开课不仅是推广教学经验改革的平台,而且本身也是一中教学资源,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激发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豆油不可估价的价值。
家常便饭,小菜一碟即可;请客吃饭,主人则要做些最拿手的,有时还要看看菜谱尝试一下新的菜肴。在这一过程中,虽然辛苦一点,但自己的厨艺大大提高了,客人也尽兴了,皆大欢喜。同样的道理,公开课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捷径,是造就名师的摇篮。实践证明,执教一堂公开课,对教师来说犹如完成一次蜕变,有着刻骨铭心的阵痛,但换来的却是突飞猛进的专业成长。上过公开课的教师一般都有这样的体验:痛并快乐着,辛苦但收获多多。每一次公开课都离不开教师自己的努力,往往又会倾注备课组教研组及相关专业人员的集体智慧。反复推敲精雕细作的过程。是教师全面反思自己日常教学行为的好机会,也是教师与教师之间相互启迪相互促进的好过程,从而使自己的专业素养日益精进。他比常态课多了同伴互助和专业领导等要素,因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更多的专业支持。公开课推进了理论的实践化和实践的理论化他给教师带来的专业体验和行为跟进是常态课所无法比拟的。日过教师还能把公开课写成课例研究报告,那对于专业发展更会锦上添花。当教师不辞辛劳费尽心思的打造公开课的时候,公开课也毫无疑问的打造了教师。公开课大大缩短了教师的成长周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是成就名师的磨刀石。他使新教师客服稚嫩,迅速向经验教师转变;是经验教师突破瓶颈,积极向专家型教师逼近;是专家教师提升境界,让追求卓越成为一种习惯。
请客吃饭请的是客,打家里的孩子必然也会“人来疯”一把。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发育不成熟容易多变,对外界的感受特别敏锐,变现欲和虚荣心都很强,特别希望“卖弄”“出风头”得到别人的关注。当这个心理需要得到满足时,会产生一种自豪感而更有信心去学习、探索、创造,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率。有些老师豪情万丈的提出:堂堂都是公开课。笔者以为这个命题本身就是伪命题。一个听课教师都没有的课能叫做“公开课”?连个观众都没有,学生也没有那个劲头。再者,教师精力有限。还有,就像吃饭,天天大鱼大肉,会吃腻的。也有老师批评我:你上课有点作秀。我没有反驳,因为我觉得你作秀未尝不可,起码也是对远道而来的老师的一种尊重。符合教育规律、迎合师生心理的精彩作秀,我们没理由视作洪水猛兽。其实是你情我愿的两全其美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有些人怕请客,一是心疼钱,而是怕麻烦,三是担心自己厨艺不精丢了面子。其实,请客的必要性上面已经提到,这里补充的是:对于你家小孩肯定是大有裨益的。你想,客人来了,谁还不带个小礼物什么的给小孩,谁还怜惜那些夸赞孩子的溢美之词。可见,请客吃饭的“附加值”还是可观的。同样道理,有些教师怕上公开课,主要还是担心在同行、专家和领导面前出纰漏、出洋相。其实对于听课教师,我们完全不用视其为负担,说不定还能为我所用。一则,他们是自动送上门的“免费观众”,是师生表演的“推动力”;二则,又是义务监督员班级纪律、精神面貌都会因他们的到来而大大改观。我们学校就有这样一个班级,初一的时候被冠以“差班”的帽子。初二的时候,班主任换了,一天到晚打听公开课的事情,只要一有机会,他都几乎是求着任课教师把这个机会争取过来并且放在他们班。大家开始不愿意,担心开课的效率不好反坏了自己的名声,但是经不住他苦口婆心软磨硬泡。外面来上课的教师也经常被他花言巧语的“骗”到自己班。听课少了他又出去活动,四处“拉壮丁”,甚至屡屡把校长请来坐镇。任课教师已答应他就到办理“忽悠”:我们班是好班!你看学校把这么重要的公开课放在我们班不就说明了问题了吗?校长说你们是最优秀的。开课的,听课的教师都被他充分“利用”了,一学期下来,这个班果然改头换面判若两人。还有,听课的教师中不乏专家学者,也有“利用价值”。
说到这里,你还犹豫什么,请客吃饭吧。放心,会有人来赴宴的,因为他们知道就算没有收获,起码没有害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