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地点:会议室一
主持人:沈斌校长
沈校长:上周和本周我们连续听了两节九年级历史一轮复习课。这两节历史课从所使用的学习工具,到整体的复习方向的定位上,都存在着相似之处。虽然教学内容发生了变化,学生、教师发生了变化,这两节课还是可以一起对照着看:从课堂的氛围,从师生作用的过程,到学生可能产生的结果的差异,可以进行对比分析。这样的对比分析,可以让我们找到九年级历史第一轮复习课如何定位,怎样细化操作,怎样提高课堂的效率。
一、居恺悌老师陈述本课的设计思路
从上次侯老师的复习课为我们的一轮复习课作出了示范,也提供了很好的教与学的工具——思维导图。今天这堂课是 “中国近代史”部分的第一节复习课,所以我依然沿用侯老师的方法,以思维导图这个工具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这节课我一共用了两张思维导图。首先,用一张思维导图,向学生展示整个中国近代史的脉络:先把八年级上册教材中五个单元的标题列出来,让学生明确要复习的内容有哪些;相应地在单元结构的旁边列出一些关键的知识点——对“中国近代史”这个史学概念起提纲挈领作用的基本信息。可能是因为刚刚开始使用这种工具,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我觉得自己还没有很好地利用这张思维导图的整体结构去引导学生,对于五个单元的关键词的解读还不够,所以学生在课堂开始部分对史学概念的把握上显得并不是十分熟练。
在整个脉络梳理完之后,我就用黄仁宇的一段话作为过渡,抓住其中两个关键的短语:“外事之刺激”和“中国的反应”。用这样两个短语来引出近代前期中国遭受列强侵略的历史主题。所以就有了第二张,也是今天最重要的一张思维导图,其核心就是“外事之刺激”。在运用思维导图的工具时,我首先带着学生一起进行绘制。我运用Mind Mapper软件为学生进行演示,除使用这个软件的主要功能外,还运用“注释”功能,把一些关键的知识点以注释的形式展示出来。我这样设计的原因是,如果单用思维导图中的这些关键字可能显得太单薄,不足以引起学生对主干知识的重视。使用软件的“标记”功能,我还把考试说明的能级要求包含在思维导图中。
在带着学生做完一个分支以后,接下来我就让学生自主完成“第二次鸦片战争”这条支脉上的内容,由于学生们是第一次尝试做这个导图,所以我又提供了二级支脉上的三个关键词:“原因”、“过程”、“影响”。我后续的设计是当学生开始完成“甲午中日战争”这部分内容梳理的时候,就不给他们关键词了,以此来逐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建构知识体系的能力。
利用Mind Mapper软件的功能,我还在整幅思维导图的边上预先设定了两个模块,即“中国军民的抗争”和“先进中国人的探索”。用这样两个看似“游离在外”的模块,在课堂上很直观地给学生们做一个演示,演示出知识点之间的连结,让学生们在这样的操作中意识到利用思维导图梳理知识点是直观、自由的。从第二阶段到黑板上演示的学生的表现来看,我想我这样的做法是基本达成目的的。
在本节课的最后,我用了一些中考真题,来帮助学生巩固前面所复习的内容。由于时间没有把握好,最后一个“新鲜空气”的问题,没有能讲完。这个问题的设置,意图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大部分学生在学完近代前期的几次侵略战争以后,对这段历史是持完全否定的态度,其实外来的侵略在说客观上也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大门,带来了“新鲜空气”。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特别要注意每个环节的教学时间的合理设置和安排。
二、听课教师点评
石浙苏:我感觉在上周第一堂课的基础上,第二堂课有了非常大的改进,有三个特点比较鲜明。第一就是新技术的运用。虽然这是居老师第一次用思维导图软件,但是能达到比较熟练运用的程度。我想我们组内其他历史老师以后也一定能做到,我们要把个人的行为,变成我们组织的行为——希望有更多的老师,都来运用新技术。如果我们历史课堂还是沉湎于以前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或者是单纯的口授,或者就是用课件展示图片,已经远远不够了。第二是课堂上有新观念,今天这堂课上的新观念体现的还是比较明显的。居老师今天那道“新鲜空气”的题目没有展开,但是导向非常好。我们以前一讲近代史,就是苦难史、抗争史。其实这是片面的,这段历史中还有很多的东西:包括新思潮的引入,包括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包括西方各种进步思想的传入,包括西方各种技术的传入,对中国后面能跟上历史的潮流非常有作用。但是这个问题又比较难,难在如何让学生来把握好“度”,如何正确认识这两方面的问题。现在我们在课堂上,能把这样的问题体现出来,实事求是地把事实背后的东西多讲一点,而且又能把握好“度”,这对历史教学会有很好的作用。在这个问题后面附带讲一个小问题,就是老师在课堂上的用语,我觉得也是能体现新课程的一些观念的。居老师在讲解说明学生写的思维导图的时候,用了一句话:“我很‘欣赏’你这么做”。“欣赏”这个词是对学生最高的一个奖励。我觉得这对学生以后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是极大的鼓舞。第三,作为初三的复习课,我觉得这堂课和中考的结合度,是做得不错的。在思维导图上,把能级要求标注出来,跟学生讲清楚,而且让学生去看考试说明,这也是指导学生复习的一种方法。现在学生有三样东西(教材、复习指导、考试说明),要让学生结合去用,要让他们有这种意识,所以课堂上需要进行一些指点、提醒。从效果上讲,这堂课是不错的。提个建议,这样的课堂模式,要坚持继续做下去,而且在上这个课的时候,要把总的复习时间框定好,用这种模式有可能会使你课堂上的时间不够,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你怎么来筛选授课内容:既要用好这个模式,又要使你的进度不落后,这需要你很好地进行规划。
宋如峰:首先我想从历史学科的特点上肯定一下思维导图这种工具在复习课中的运用。因为历史本身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在我们从七八年级授课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其实学生对历史课是很有兴趣的。但是到了九年级复习的时候,就会发现因为知识点非常的多,而且琐碎,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变得混淆,使得学科的趣味性减弱;而且大量的知识点的堆积,使学生的复习变得困难。思维导图这种模式就可以帮助学生以一种画图的形式,把几个单元的内容呈现出来,所以我觉得这对于学生一方面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也会保持学科的趣味性,提升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居老师在这堂课当中,做的很好的地方,还体现在几个细节上面。一个就是他在学生中巡走的时候,他及时地肯定学生说,“这点做得很好,你能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了不同内容的东西。”还有就是他介绍了一下,“我把书上的图片也打上来了。”因为历史图片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试卷当中很多的题目就是读图题。居老师是在投影上把图片下载过来的,我们也可以跟学生讲,比如说在文字的旁边你也可以用一个图像来表达下这个意思,比如说中国的瓷器你就画一个花瓶,这样也在增加它的一种趣味性。几个小的建议:居老师提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候,说“我这上面打不下了,所以是缩写的,你们以后不要这样写”。我觉得不要学生这样写的话,上课就不要给学生这样的例子。还有一点就是我觉得这个模式帮助学生有一个新的复习的方式,也可以沿用到家庭教育当中去。我觉得思维导图就完全可以用于学生和家长共同的学习,以画图的形式,让家长陪着孩子一起参与到复习当中了,这也是一种加强亲子间关系的模式。
李亚男:我最简单的感受就是,作为一个历史的外行,我听懂了这堂课。今天我跟学生一样,能够把这部分的知识记清楚了。另外,建议把“思维导图在历史课上的运用”开发成一个课题。
于正虎:我觉得这堂课让我重温了高中文科班的历史知识。我现在只记得我们高中学历史的时候只能拼命的背,当然老师也会上一些专题的东西,但是现在已经都记不清了。但是通过居老师的这堂课,我就觉得这个思路很清晰,至少通过这一节课让我对中国近代史的轮廓和脉络有了非常清晰的了解,所以我觉得很受用。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居老师上课的语言:非常简洁,有激励性,而且都是切中要害的。
李雪峰:我觉得最大的感受是居老师成功的完成了初三历史一轮复习的目标。一个是让学生自主学会如何把所学的知识构建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第二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陈蕾:给我的感觉就是,青年老师,潜力无穷。然后我有一个问题,就是思维导图可以取代笔记吗?到底是作为课上的一种草稿还是家庭作业,最后老师给出的评价是什么?(沈校长回应:思维导图是通过动手绘制,使得思维活动、思维过程、思维方向可视化。它可以成为作业。它是特定的指向学生思维过程思维方向可视化的一个工具。它还可以成为作业形成的结果——称之为作品。可以成为一个基于作品的评价:评价思维过程,评价思维方向。)
杨宗奇:原来技术可以这样来灵活使用!政史不分家,建议居老师可以把思维导图推广。作为中考的复习课,我们应坚持这四句话:中考考什么,我们学什么;中考如何考,我们怎么做。所以还是建议适当地增加一些例题,尤其是近几年中考的真题。
周华:我的最大的感受,就是要出高效率,就必须要创新。九年级的复习课,不改变不创新,也是要落后的,一定要跟上时代的潮流和节奏。
李忠俊:最大的感受就是这堂课比较好坚持了大的思路小的细节,在教育学的安排上比较细。但是拓展应用这一块有所欠缺。
郇静:这堂课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这个班的学生特别地专注,特别地投入,虽然课堂气氛给人感觉不是那么热闹,但是思维上都是很活跃的。这节课我特别留意了一下男女生的比例,我觉得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这节课的投入都是很多的。
黄芸:这堂课从概念的界定、知识之间关系的梳理,加强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提炼。特别是新的工具的推广和运用,指导地非常到位,学生的课堂反馈效果也非常好。重点突出,考点能级要求明确,三维目标在复习教学当中得到了一定的落实。小小的建议:精简材料,设问要精确,对于学生如何答题进行进一步的指导。可以针对具体的知识点呈现相应的中考真题,并且在此基础上有原创题的变式训练。
魏东华:思维导图是一个老提法,新技术。老提法就是1960年就提这种方式了;新技术就是能够在教室里面、在课堂上长期系统化坚持使用,才能叫新技术,否则不叫新技术。第二点,居老师在使用思维导图的时候,他能强调的思维过程的图像化。希望有更多的展示和研讨。
金菊:这堂课是一堂流畅的、高效的、让学生有所得的课。尤其是16班是一个两极分化比较明显的班级,我看到极个别的落后的同学,在这堂课上都在积极的做着、在学习着:可见这堂课本身和居老师对同学们的吸引。
吴国昌:我认为哪堂课都不能把它当电影一样放过去就算了,整张思维导图可以给学生作为一种资料的保存。因为有的学生看过以后他还没有印象,第二天他就忘了,所以光有老师的演示不行,学生必须要自己反复操练,做完之后还要有个比对。
三、沈校长点评
第一,我们要辨析这堂课的学习氛围。从引导思维的层面上,第一个小建议就是:“外事之刺激”和“中国之反应”,是不是还可以再进一步,就是“世界之变化”,这样可以将中国和世界形成一个整体。以中国为中心观察世界,然后看世界可能产生的变化。这样对于学生而言,一个阶段的复习内容就出来了。如果从批判性思维、辩证思维的角度来提点建议的话,尤其是在最后一道题之后,可以作这样的总结:即“苦难之历程”、“屈辱之历史”、“抗争与主动求变相结合”——这是对前面的概括。还有一点,就是对整个中国有它积极的方面,就是“新鲜之空气”、“社会之变革”、“技术之提升”。
第二,知识梳理的过程,应该是由点到线再到面。而思维导图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帮学生形成由整体关键向周围发散的思维方式,它是在整体思维和分析性思维之间持续转换的这样一种重要工具。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我们经常说学习应该是把厚的书变薄,也可以由薄的一张图因细节的完善而不断变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应该有观念性的东西,贯穿于对中国近代史的概括。何为思想观念?所谓思想,所谓观念,那就应该是对于事实的逻辑化加工。它不同于情感和情绪。有人说,思想观念是一堂课当中很重要的产生物,帮助学生诞生精彩的观念。对于这堂课,从课堂教学目标这个层面上来讲,可以这样概括:帮助学生诞生精彩的思想观念(这是认知层面的),保障、促进学生有一个流畅高效的学习过程,帮助促进学生有持续的、积极的体验并上升到情感层面。
第三,我们要思考的是,一个学生足够的学习热情怎么来?一个是内部提供的动力,一个是外部提供的动力。内部提供的动力来源于每一个人对特定领域的掌握和精通,并且在掌握和精通的过程当中升级为一种情绪体验,这是促使学生在某这个领域去掌握去精通的最重要的动力,这就是学习自身的乐趣,是促进表层学习走向深层学习最要紧的一点。除此之外,我们要特别注意,中学阶段,青少年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叫做“高动力、低控制”。“高动力”是指学生有时候往往并不缺乏开始学习的热情,但是他的“低控制”表现在热情的持久性、定向性不够。所以就需要外在的刺激来完成。外在的刺激就是教师的肯定、鼓励、欣赏。肯定学生表现出来的已有的好的表现,通过这样一种积极的、发展性的评价,我们可以将学习习惯的养成蕴含在其中。
第四点,我们看整个这堂课,学生持续体验的,是“转换”这个词。学生将教材、复习指导,转换成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转换成形成思维导图的结果,这是一个认知加工策略,其中最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转换。第二个转换,是不同呈现形式间的转换,即图片的表达形式与文字表达形式之间的转换。人们对于文字的记忆,记的是意义。图片它具有整体直观性,人们对图片的记忆,就是一种形象记忆的方式。这两种记忆的形式是不一样的,所以持续地在学习过程当中让学生在不同的表达形式、不同的内部思维加工过程当中进行转换,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式。第三个转换,就是要有变式,要有试题,运用已经构建出来的这块内容的图示,在特定的问题情境当中,做出系列的动作:一)写出条件,二)明确问题域,三)做出自己的解释,四)给予符合要求的反应。这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孩子们能进行娴熟和不同方式的转换,那么他们体验到的学习过程本身是愉快的,是有效的。
第五,课堂内外,师生间,应该如何做?一是坐在学生的板凳上,二是站在学生的座位后,三是走在学生的进程前。坐在学生的板凳上,就是教师的敏锐地感知、查明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站在学生的座位后,是在学生遇到困难、在教师点明方向的时候、在教师激励学生的时候,都应该是站在学生座位后。站在学生座位后意味着什么?第一是监控过程,第二是提供知识。走在学生的进程前,就是展开真正的学习归纳的过程要在学生之前,只有亲自尝试去做一遍,老师才能知道学生可能经历怎样的学习历程。有很多时候,当我们做教师时间长了之后,容易忘了自己当初自己曾经也是个新手,容易站在过高的空中去号召,所以走在学生的进程前有两个小点:第一,要重温再现自己的学习历程,这个历程包括两个层面:内容和方式。第二,对学生可能遇到的学习困难、可能产生的思维歧路、需要达到的学习状态,有预见性的估计。所以,只有做到这三点:一)坐在学生的板凳上,二)走在学生的进程前,三)站在学生的座位后,才能使得教师在课堂当中进行介入的时候,保持高度的敏锐性和洞察力,同时予以尊重。坐在学生的板凳上,是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的原有的基础和差异。站在学生的座位后是体现知识,体现促进,体现帮助。走在学生的进程前,体现对可能产生的学习过程当中的障碍、歧路、以及学生本身构建方式的尊重,也体现出对于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方法指导的恰当性。在今后,这三点可以作为我们分析一堂课、理解课堂中师生相互作用方式的一种模式。
最后一点,我们一直都说,表扬和肯定是好的力量,一个老师教一周,他至少要发现一个学生很厉害。教师基于对学生作品的评价,可以持续去做,把学生的作品拍照、点评、挂网,能对学生和家长产生正面的引导力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