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人:陈旭
评课说明:
本周四(
一 、授课教师陈旭的教学说明
《压强与浮力》一章是八年级下学期的内容,是力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是力学知识最为综合之处,也是中考内容中重点考核对象之一。现在距当时的学习已将近一年时间,知识的遗忘率很高,学生对这个知识板块有一些畏难情绪。
由于浮力大小计算公式多,情境多,变化多,认识误区多,所以第1课时难度不宜太大,应该以回忆基本概念、构建知识框架、消除认识误区为教学重点。初步计划:
第1课时:概念及浮力产生的原因、浮力的三要素(重点是浮力的大小)、例题巩固求浮力的四个计算公式、物体的浮沉条件的推导以及现象解释、例题(时间关系,没来得及)。
第2课时:常州中考范围内常见题型练习巩固——物体的浮沉条件,介绍物体浮沉条件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3课时:拓展一些有能力要求的浮力题型(液面升降问题、利用浮力知识测密度、上压下拉的多力平衡,也就是受力分析在解决浮力问题中的应用)。
第4课时:平时作业、讲义的评讲。
第1课时需要重点复习的内容为浮力的4个计算公式和物体的浮沉条件,在公式复习完成后,提供3道例题及变式让学生清楚如何选择合适的公式来解决问题。物体的浮沉条件由学生整理呈现出来,再提供些贴近生活的素材让学生运用浮沉条件解释现象。需要消除的认识误区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沉底的物体到底受不受到浮力;②紧贴容器底部的物体是不是都不受浮力;③阿基米德原理中“V排”的正确理解;④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网络上曾经引发的万人大讨论,就是因为很多人对于V排的理解不正确,用“盆水举缸”事例可以很好地消除此误区。
物理源于生活,又要服务于生活,常州近几年中考命题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热点问题。在复习课中多搜罗些贴近生活的“STS”学习材料,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平时注意多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尝试用已学的物理知识去解释。
由于所任教的三个班级都是九年级接手的,并不清楚学生在八年级的浮力学习的具体情况,九(18)的复习进度是三个班级里最快的,所以第一遍上浮力复习课时对于教学的节奏无法很好地把握,总觉得有些赶,准备的一些例题没来得及呈现。
二、评析实录:
(1) 参与听课的物理教研组同仁:
①石鼓问题,很多学生选A,当初在板书时写了“紧贴在容器底部的柱形物体”,写好后没有进行解释,学生对这个印象不是很深,所以选择时出错,如果当时稍加解释,同学们对“柱形”理解会更深些;
②浮选金矿的视频,看了一大段,问了小气泡为什么会上浮,只觉得视频放映的时间好长;
③后面让学生受力分析推导ρ物和ρ液的关系,花的时间有点长,我看学生掌握得还是很好的。
(2)有课,因而没有听课的九年级备课组其他同仁谈自己对浮力复习课的安排
(3)校长点评
黄金松校助:数学和物理有很强的相关性,都是注重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这堂课听下来,从昨天到今天上午的备课过程中,教学设计思考得比较充分,整个框架让听课的老师也很明确。这堂课从概念到计算,再到应用(条件)的归类,从设计和时间分布来看,重点很突出,一个是计算,一个是条件的归类和应用,比较清晰,循序渐近。引用物理上独有的将科学知识与生活的关联,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在课堂上予以呈现,激发学生探究、求知的欲望和兴趣。连续听过的几节课中,一直在用着思维导图,以往学生呈现出来的,包括今天黑板上呈现的一个形式——让学生去归类,结合这几节课,我觉得这个方式很好。18班学生所做的思维导图,好的真好,很详细,各个特点鲜明。但是我们老师在呈现的同时,要明确为什么做思维导图?难道仅仅是罗列知识?肯定不是。思维导图要能够形成知识点之间的关联,这样学生会在后续的知识导图的制作过程中,在知识和方法的分析上才能更进一步。这是第一点。总体来说这节课准备得比较充分,结构清晰顺畅。第二点,与数学一样,今天的复习课板块清晰了,重点是后面两块,但难点是什么,你为什么设计了3个例题,它们代表了怎样的重点和难点的突破,这是我们要思考的。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我们老师设计时应在重学生原有的基础上,要想在学生之前:在复习浮力的这4个板块时,学生已有的基础能达到什么水平,今天这节课下来,他们应该达到什么水平。要重学生的思考原点,例如:石鼓问题,老师问学生做好了的举手,基本全举了,老师下去看了一分钟,说“目前看到的都是选A”,这有点快了。如果对柱形物体的受力分析、对浮力的产生已经明确要通过受力分析的方式,也就是说学生有方法有策略了,他们就很清楚了。现在他们是记住了前面讲的“紧贴容器底部”,没有注意到平衡,他们可能就要掉陷阱了。我们重点要在策略、方法上,无论物体在水中是怎样的状态,我们要进行彻底的分析,拿到问题后,他们也不会急于马上发表自己的观点了。第三点,要重学生的评估。这节课通过例题、让学生多说这样的设计,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升的空间有多少。整个课堂要注重:
①重点要突出。我们听课老师清楚这堂课的重点了,但由于投影上、板书上表现得不够明显,学生今天必须掌握的、特别要注意的一些内容的标注弱了些。
②方法的提炼。问题解决的策略,是理科的同法,是必须的。你也很注重,而且今天特别注重。教师的点拨应该再完善,要改进。有些还没有很透彻地提炼出来。
③重规范。今天的计算,板书上没有呈现。压强浮力是力学的重中之重,计算的规范、学生表达表述、逻辑的分析,要帮助学生不断地规范细节的把握,不能一下带过。
④重课堂氛围的调动。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互动要频繁。网络上很多人讨论“10牛的水能不能产生超过10牛的浮力”,很多学生想表达自己的观点了,这时又换了个“盆水举缸”的问题。我觉得可以让学生先自己充分思考这个问题,然后再提供这个有实际情境的“盆水举缸”问题来说明,学生的兴趣肯定能很好的调动起来。
曹慧副校长:今天的行政听评课,也就是提供一个载体,大家一起来进行教学研究。最近两次都选择的九年级,是因为大家都进入了一轮复习阶段,对于复习怎么开展地更有效、更有针对性,我们应该还是能整理出一定的规律和思路,虽然教无定法。最近连续听了
①比较注重创设物理情境和有效的活动来复习回顾知识点,不是简单的知识梳理,不流于形式,不唯知识,学生在具体的情境理解中慢慢地回忆、建构知识框架,这个值得肯定。
②比较善于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提供了2个资源,一个是“10牛的水能不能产生大于10牛的浮力”,另一个是金粒吸附在气泡上,这些都是比较注重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让学生用物理原理去阐释、说明,能发展学生运用知识的意识。在对生活现象的理解中,加深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思考,更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包括引申到洗衣服产生众多泡沫洗衣的原理,都是一些亮点。
③
以下几点是需要注意的地方:
①复习课,最终要提升课堂效益和学生的有效学习。我觉得思维导图对于文科的有效度更大些,对于理科,更重要的是知识在理解基础上的运用。复习课一定要讲究讲练结合。这堂课就知识原理的复习居多,对方法的如何运用、运用的策略给予学生的指导不够,所以提供的几个问题,学生回答的准确率不高,没有通过复习使学生的能力明显得到提升。复习课不是新课阶段,不需要面面俱到。我们要解决的是学生的薄弱环节、易错的地方是什么,怎么给予他们有效的策略去解决问题。不能前面都是知识板块,后面再集中性地练习。讲练两张皮,学生很难理解知识和运用之间的联系。
②资源的效度。整合一些资源拓展视野来激发兴趣是好事,但资料在整堂课中的效度究竟如何是我们要思考的。课时很紧张,这两个资源的呈现占用了过多的时间。要恰当地利用资源:时间的恰当、现象挖掘的恰当、原理解释的恰当,这样才能为提高课堂效益服务。有些资源在紧张的一轮复习中可能不合适,是不是应该在新课教学中应用,或者在课间呈现给学生。
③切中重点。4个公式和3个例题出来,我们都会想着这几道例题是哪种方法的应用。给学生一些名词,是给学生一些心理干扰。归根结底是平衡状态和非平衡状态的判断,在判断过程中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再分析浮力的状况,这样就很清楚了。所以复
④要激发思维。问题的设计很重要,问题串的设计要直接,指向性明确,以问题来激发学生思维。另外18班的学生整体优秀,尽可以放手让学生表述、补充,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不必担心学生说不到位而急于干预,师生间进行更有效的互动。理科老师比较严谨,没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