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校园动态>>文章内容
与曹慧校长谈话系列之 ——《为民族独立而战》课后思考
 
发布时间:2013-09-2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 张敏娜

9月26周四下午第一节,曹校长听了我在九(13)班的历史课《为民族独立而战》(美国独立战争)。来常外一年,第一次有校长直接推门听我的课,说实话除了抬头看见的一瞬间还算淡定从容,可在上课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的底气越来越不足,原因在于自己对课的设计越来越觉得有问题了。

《为民族独立而战》这一课,承接上一课讲述的英国发动的资产阶级革命,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了解美国独立战争中的重大事件,能说出《独立宣言》的基本内容;初步分析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影响;列举华盛顿的主要活动,评价他在美国历史上所起的作用;通过辩论华盛顿是否创造了美国历史,初步学习正确、客观、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备课过程中我分析了重难点,对本课的各环节做出了自己的设计。我整节课的安排是:首先评讲前一课《剥夺王权保留王位的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练习,边讲题边复习已学过的知识;然后继之前的内容开始新课,并搭配设计的小题进行课堂检测。事实上,每节课都不会完全像我们预设好的那样顺利,期间会出现各种突发的小状况,全凭自己对课堂的把握来掌控,实属不易。

在反馈中,曹校长从教材和教法两方面给我提出了很有益的建议。之前以为,不同学科之间差异很大,领导不一定能对教学过程评价的一针见血,但其实不然。曹校长的评课让我感觉到专家型教师身上我一直向往并追求着的东西,深感自己在教师成长的道路上“路漫漫其修远兮”。

课后的交流过程中,首先由我对这一课的教材解析、教学流程等做简单介绍,曹校长认真倾听,频频点头,并以不同学科的教师身份为立足点,切实提出了宝贵意见。首先就我讲评练习过程中的细致给予肯定,并伴随有各种引申问题的提出,让学生由会做一道题目提升至一类题目的解决;但同时也指出,部分难度系数不高的题目上,我花费的时间也过多,今后应注意讲评的题目的有效性、典型性。另外,肯定了我对教材的分析,能够引导学生关注书上的黑体字、小字等边边角角的内容,并且灵活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来有效的扩充知识容量,补充了教材各子目间的衔接盲点,便于学生理解;同时也指出,这些课外知识的补充不宜篇幅过大,哗众取宠,喧宾夺主,一切还是要抓住重点和主流。

曹校长的评课中让我触动最深的是这样一句话:“这堂课,你能较好地把握住教材,但在教学方法上还没有体现学生为主体。我建议你不要满足于‘小猫钓鱼’式设问‘钓’出的答案,而要让学生自主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真正解决学生‘怎样学’的问题。”今后我要全面调整教学设计,要让九年级的教学在具备专业性的同时更具实效性,在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重方法的指导,这样才能“授之以渔”。所以,我决定今后尝试“35+10”模式,教师用35分钟将新课中的重难点知识交代清楚(当然不能是填鸭式的过程,必须做到循循善诱),学生用10分钟自主学习解决教师精心围绕新课的教学目标设计的几道问题,且这几道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层层提升)。自主学习不是自由学习,不是自由活动,更不是自由行动,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这一节课的掌握情况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这个过程就可以很好发挥教师对学生解决问题方面方法的引领和能力的提升。我尝试设计了几个问题:

Q1:你能尝试以时间轴为工具,理清美国独立战争的始终吗?那就试一下吧。

(这道题能够很好的让学生培养时序性,是一种很好的历史学习方法。同时,可以把本课美国独立战争的经过重要环节梳理出来,形成记忆树。)

Q2:列宁说:“现代的文明的美国史,是由一次伟大的真正解放的、真正革命的战争开始”。你是如何理解美国独立战争是一次“真正解放、真正革命”的战争的?

(这个问题是要让学生在认真读题、审题的基础上完成对美国独立战争双重性质的理解。只有认真读题了思考了,才能清楚问题问的是什么,把关键落在“解放、革命”两个词语上。如何理解美国独立战争的“解放”意义?又如何体现了“革命”性,这就是在凌驾于本课基础知识层面高一层的要求。)

Q3:在有关美国历史的讨论会上,甲认为:“没有华盛顿,就没有美国的独立!”乙说:“我不这样认为,没有华盛顿,美国一样可以独立!”你比较赞同谁的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这个问题的设置就提升到了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训练思辨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要求上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的原则和方法,通过这一题可以很好的实践;另外,从观点上,又可以培养历史学“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这一重要史观。)

这个设想已经初步成形,我将把它付诸实践,希望自己的调整、完善和成长能够帮助孩子们更好的学习,成就他们各自“最好的自己”。

                                                历史教研组

                                                张敏娜

                                                 癸巳年八月廿二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外国语学校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新北区辽河路55号    电话:(0519)8555780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