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德国阿尔伯特舍夫勒师生一行31人受邀来到常外,进行为期一周的友好交往活动。常外师生特意为他们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在欢迎仪式上,曹校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词“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同时祝福他们在常外的初中生活体验能留下美好的回忆,在特意为他们量身设置的别具中国特色的课程中能有所收获。德国的校长也发表了致辞,表示非常荣幸能有机会与常外缔结友好学校关系,希望通过大家共同努力,使关系更紧密,更牢固。
仪式结束后,26名德国学生走进了七年级13班,参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英语班会活动。13班的同学为此次班会可是做足了准备,德国学生刚落座,就被他们班的“三句半”“13班style”震撼到了。虽然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可是单单从快板,铜锣中就能感受到他们班的强大气场。接下来,好戏连台,罗同学的常外阳光男孩展示,金同学的魔方秀,朱同学的抖空竹,彭同学的舞彩带,李同学的武术表演,还有耿同学的剪纸,让德国学生掌声连连。在熟悉的《舌尖上的中国》背景音乐中,13班的学生忙着挨个介绍常州的特色小吃,萝卜干、大麻糕、糖藕、小笼包、酸梅汤,德国学生也没有闲着,忙着一样一样的吃过来,最后都被大家的“殷勤”震撼到了,一个劲的摆手说“谢谢”。课间休息之后,13班的杨同学表演了艳惊四座的茶道,顾同学和包同学现场配合演奏古筝,展示了既有口服又有眼福的中国的养生之道。之后,同学们还现场作画、写字,把最真挚的情感,最真诚的欢迎,寄托在这些字画中,乱针秀中,梳篦中,京剧脸谱图中,希望留下永久的回忆。最后压轴的节目是京剧:贵妃醉酒。中国同学的多才多艺,13班同学的活泼热情,给他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午饭之后的中德学生团队合作研究型学习也非常的精彩。大家被分成了11个小组,每个小组有约4~5名中国学生和2~3名德国学生组成。大家要在既定的时间里设计一个中德合办的公司,并且设计你公司的标志,宣传语等等,最后要用一张海报展示出来。这是一个整体的要求,具体细节方面的要求还有设计好你公司的名字,描述下它的主要特征,目标客户群,定价,宣传途径等等。虽然这次创新任务是一大挑战,可是同学们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和自己组内的德国同学磨合得很好,当有人在表达时,其他人听的非常的专注,刹那间迸发的思想火花更是让其他同学们产生了更精辟的想法。在有些词句比较难以表达时,大家都是手舞足蹈。最后,当所有的小组完成了自己的作品,依次上台展示,大家配合默契,你举着海报,我来解说,说的不到之处还有同学补充说明,很是严谨完善呢。在整个过程中,大家互相学习优点,改进不足,至臻完善。我校的学生有很多很有创意的想法,但考虑不是很周密。德国学生很严谨,他们总是能提出有疑义或需要改进的地方。经过这样的互补,最后设计出来的成果大家都非常的满意。同学们设计了很多新奇的“产品”,比如宇宙旅行器,清洁机器人,保健大师,会飞的笔,食品生产器,生物艺术,家庭主妇帮手等等,不一而足。最后,在大家的集体投票中,“会飞的笔”因为能够帮助同学们写作业,能变幻不同的颜色,能把语音变成文字等强大的功能而得到了大家的青睐,受到了嘉奖。
下午,德国师生上了一堂书法课,学习了中国的传统书法。当他们正襟危坐,严肃认真,手执笔杆时,横竖撇那,一笔一划,让执教老师不由感叹“孺子可教也!”
上完书法课之后,德国师生也给向我们常外师生做了一个介绍德国文化的讲座,,大到德国的地理环境,小到他们所在的城市,日常的生活,每天的课程,同学们不仅抽象的了解了德国的整体情况,更是对普通人的生活有了常识性的了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德国师生的团队非常的强大,在做讲座交流的时候,并不是带队老师侃侃而谈,带队老师只是一个引子,“抛砖引玉”,其他六个德国学生才是主角。他们的自信,从容,踏实稳重,阳光而不失成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提问环节,中国的同学很是积极“你们早上几点起床,晚上几点睡觉?”“你们放学之后都做些什么?”“周末怎么过得?”“考试考差了父母会体罚么?”德国学生都一一作了回答。通过彼此的交谈,我们疑惑顿开,德国的家长从不体罚孩子,会鼓励引导。同时德国的孩子也非常的努力上进,很早的起床,做每件事情都非常认真,每天都过得非常充实。沟通确实是联系彼此最好的桥梁啊!
周一是忙碌而紧张的,今天的周一却是特殊的,格外的与众不同,看着这么多德国友人来到常外的校园,学生们欣喜而兴奋。在校园中,虽然彼此还是陌生的,但碰面了,或大声问候,或点头微笑,两种文化,两种人生,却是如此的和谐。常外,是一个小舞台,又好像一个大世界,我们每一天都在这里展示最好的自己,在最美好的年华,不虚度,便是演绎最美好的人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