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2日,周四上午第三节课,我在八(2)班开设了一堂题为《我骄傲,我是一棵树》的公开课,校领导及语文组的同事参与了听课评课。
《我骄傲,我是一棵树》是八年级下第五单元“人生体验”里的一首诗歌,诗歌是诗人在特定情境下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学生只有浸入诗歌的感情世界,不断的与之交融、重合,才能体悟诗歌的内涵和情感。为此,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1、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树的理解。2、理解一棵品格卓越、服务甚至献身人类的“树”的形象,激发健康成长、奉献社会的人生观;3、赏析内涵丰富、触动心灵的诗歌语言。其中,把理解大树的形象,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树的理解作为教学重点。在教学过程中,首先用一组排比句导入引起学生的思考:作者为什么想做一棵树,并以此为傲呢?接着紧扣课题中“骄傲”两字,初步感知整首诗的感情基调,即自豪之情。接着自然地抛出一个大问题:这棵树身上有哪些地方值得骄傲和自豪,这是一棵怎样的树?通过这一问题的解决,学生能感知整首诗的内蕴,即塑造了“一棵树”的艺术形象,抒发了关心人民、热爱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了为人类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和强烈的愿望。在理解了诗歌的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形式的深情朗读,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进而探求隐含在诗歌中的内涵。为了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创设了一个情境,即准备班级诗歌朗诵比赛。在这一情境之下,通过小组合作,深入文本,感悟赏析,掌握朗读的技巧和方法。然后全班分工合作,用声音充分表达“我”这棵树内心的自豪。并以乐配诗,选配适合诗篇的乐曲旋律,为诵读营造氛围。最后,依托课文,设计生动活泼的小练笔作为作业,将学生的课文学习引向更为深刻更为广阔更为自主的境界。总之,整个课堂主要采取朗诵法,通过深情的朗诵,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体会诗歌中的内涵,分析语言的停顿、节奏、重音、语速、语调,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与鉴赏水平。
以下为语文组同事及各位领导对本节课的评议:
郇静老师:二班的学生朗读水平高,课堂环节设计流畅,有朗读、赏析方法、情感升华的指导,学生收获丰富,是一堂富有诗意的语文课。学生质朴,课堂很投入,精神面貌整齐。
陆峥华老师:从赏析题目到内容分析、朗读指导,整个课堂环节自然。教师备课充分,学生整体出色。教师在学生朗读时跟读,创设了语文教学最美的情境。
戚娴雅老师:二班课堂氛围和谐,朗读很好;充分发挥了课件优势,利用音乐、图片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语文味很足;针对学生的朗读和课堂回答,师生点评到位。
石浙苏主任:语文老师的引领、指导基本能体现,有技巧、内涵、情感价值的引导;板书端庄大气;学生专注度高。建议:不能拘泥于文本的挖掘,可对作者及其诗歌特点做一些介绍;树的品质可延伸到学生身上,与学生的发展紧密结合,把情感内化成学生的需求;注意PPT的色彩搭配,要醒目。
黄芸副校长:整堂课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即主体性、生成性、艺术性。评价方法很灵活,既有教师评价,又有同伴的评价,同伴评价精练、准确、到位,学生互评能促进学生思考;“懂得一棵树、赏读一棵树、成为一棵树”这三个板块层层递进,体现了明理到激情的教学过程,“懂得一棵树”这一板块中,板书从学生的口中而来,这是学生加深体验的过程,学生回答问题很真切,充分体现了主体性,生成性;整个课堂是美的享受,听着学生阅读很愉悦,体现了艺术性。建议:教学过程由明理到激情,最后需要一个落脚点,即导行。可设计一个环节,让学生从树的身上,认识到自己该怎样做,起到导行更高的意图。
魏东华老师:学生的前后朗读有对比,体现出教学的有效性;课堂分工明确,在小组展示的环节,有学生在朗读,下面有很多学生轻声地情不自禁地跟着朗读,营造出了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比较到位。
居恺悌老师:这堂课是一个寻味的过程,有树的味道、人性的味道、青春的味道。
杨宗奇主任:教师基本功较好,板书高大上,态度亲切自然;设计环节清晰,过渡自然;朗读多样化,评价多元化,教师和学生评价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朱田主任:学生很投入,课堂管理到位。
吴国昌主任:建议:朗读欣赏这一环节创设了朗诵比赛的情境,小组展示时可选择六七个人上台进行表演朗读,活跃课堂,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李忠俊主任:建议:可将校园里美丽的各种树木拍下来,放到PPT上,追问学生想做怎样的树,拔高情感。
莫自贝主任:学生很赞,充分展现了他们的个性品质,问题的回答有思想,更有深度。
欧云主任:这是一堂诗意的语文课,师生配合到位。
张榕书记:学生课堂专注力高,朗读很投入,这是常规训练的积累。一位男生平时说话不是很连贯,但朗读却非常棒,可见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挖掘学生身上的优势。
周华主任:这是一堂精彩、生动、成功的课,最后将作业提到课堂上,完美收官。
李亚男主任:课堂以学生为主任,诗意贯穿整个课堂,具有人文性和文学性。建议:学生课后完成诗篇的创作,可选择一个时间在班里举行一个原创诗歌朗诵比赛。
沈亚东副校长:建议:作者所处的时代和学生的时代有一定的距离,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应对作者及其背景做简单的介绍。课堂语言要准确、精练,并富有书卷味。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一棵树”的形象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感情,通过反复诵读,多种形式地解读,师生之间的平等探讨,帮助学生真切体味诗歌的艺术特色,也引导学生明确了一种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献身人民,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通过同组老师和学校领导的评议,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1、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体会其中的情感,应对作者、写作背景及其文风进行简单的介绍。2、树的品质应延伸到学生的身上,将情感内化成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去学习树的品质,树的精神。3、注重课堂语言的锤炼,应做到准确、精练,并富有书卷味,提升自己的基本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