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给中国这十年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无论是文化的制度的改革,还是科学技术的改革,都离不开创新。常州发展近年来取得的巨大飞跃,就是秉承了坚持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发展的理念;始终高扬“创新、发展、提高”的主旋律,把创新贯穿于发展理念、重大决策和工作措施中来。推动产业创新,以行政推动、市场导向、企业主体相结合,充分发挥强大的创新合力,全面振兴五大产业。事实证明:只有勇于探索、善于创新,才能为常州率先发展和转型升级源源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技术创新的根源来自教育,很难想象一个在学校里思维和行为都循规蹈矩的学生,将来能有多少有创意的想法。自1901年以来,共颁发了106次诺贝尔物理学奖,其中涉及到技术创新的比例在每个四分之一世纪都有增长。从全世界的主流来看,技术创新在科技探索中的地位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为了能够让中国国籍的科学家能在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历史上占有一席之位,为了实现常州科学院士零的突破,常州市教育局召集了大量优秀师资,在全市区范围内试行“我们爱科学”的大型高端科普计划。在这里,孩子们将极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想象力,他们的潜力也将被极大程度地挖掘。
但是毕竟在全市范围内来看,能够来到“我们爱科学”课堂上的孩子比例还是相当少的。换句话讲,还有很多的孩子不能享受到前卫的教学理念和新颖的教学模式。这就需要我们理科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渗透技术创新教育的理念。教育的发达和繁荣,是一个国家进步和希望的标志,只有教育奠基才能科技高扬。物理学中,作为科学知识具体应用的技术,不仅具有巩固基础知识、阐释基础知识意义和作用的效果,而且在对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的激发,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中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基础物理教育过程中,为了克服传统教育的不足,技术创新教育强调的应是通过技术以及技术的设计思想和方法的展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托尔斯泰曾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
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育中,学生的主动性是在学生个人的意识驱使下而发挥的。创新意识是创新主体在不断地运动变化的外界刺激下,自觉改造现状的创新欲望、创新意愿、创新观点和创新思想的总和。创新意识作为技术创新的基本条件和前提,是推动自我去探索新问题、产生新思路、取得创造发明的成果的驱动力。以创新思维为核心的创新能力是创新型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也是评价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中人的因素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思维的丰富、创新品质的提升、创新思维结构的优化亦是学生创新素质的内化和外显。
在科技的发展史中,技术创新问题多是在对原有技术的缺点或需求列举的基础上而提出的。缺点列举就是从事物的反面入手,通过发现现有事物的缺点,培养人的“见而生疑”的创新意识的方法。在技术中一切存在的不实用、不美观、不对称、不理想、不满意的对象都可列为缺点。197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江崎玲於奈就用了和别人不一样的思维,当时许多研究者都把提取含杂质少的高纯半导体材料当作目标,而江崎选择了相反的路线,他尝试制备高掺杂的锗p-n结器件。对原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进行革新和完善,也是创新人才萌发创新意念以及创新活动的思维起点。另一种列举的方法——需求列举法就是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大胆地提出希望,是一种从事物的正面或积极面着手的提出技术创新点的方法。譬如,美国首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迈克尔孙曾希望利用干涉的方法获得对时间微小量的测定,进而达到对“以太风”的大小测定的目的。在这样的需求下,迈克尔孙凭借丰富的实验经验和特有的灵感,在选用相干光束方面进行了大胆的设计,从而研制出了至今仍在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和应用中有着深远影响意义的迈克尔孙干涉仪。
《2010-202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国家十分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前我们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在我们依然重视科学技术,但是渐渐也开始注重能力,正所谓,硬技能、软技能都要具备,才能在当今社会有立身之地。我们应当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尤其是教师们,不要再一成不变地教书了,好好考虑学生的未来,好好考虑国家的未来,应该以一种积极应对挑战的姿态来面对课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