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校园动态>>文章内容
行政评课实录——七年级袁丽平老师语文公开课
 
发布时间:2014-06-06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袁丽平整理

201465日,周四上午第三节课,袁丽平老师在七(12)班开设了一堂题为《回延安》的公开课,校领导及语文组的同事参与了听课评课。

《回延安》是七年级下第六单元“诗词拔萃”里的一首诗歌,诗人在阔别延安十年之久后,回到延安,受到延安人民的热烈欢迎、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内心激起昂扬的诗情,在此心境下萌生的创作冲动而写下的伟大诗篇。学生只有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是捧着一颗滚热的心来见延安母亲和家人,融入到诗人的感情世界,才能体悟诗歌的内涵和情感。为此,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一,理清文章叙事线索和情感线索,感受诗人对母亲“延安”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此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二,了解信天游这一民歌形式,以民歌信天游导入,以总结信天游的特点为结尾。三,有感情的朗诵诗歌,体会民歌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以阿宝的信天游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导入,在民歌的氛围下引领学生对信天游有初步的认识,并引出本节课——以信天游这一民歌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回延安》。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提出第一个问题:听读名家朗诵,分别用一句话来概括文章五部分的内容。学生预习较充分,大都能概括出五部分的内容。于是文章的第一条线索,也就是文章的叙事线索也就生成了,即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颂延安。那文章除了叙事线索之外,还有抒情的线索,于是进入课堂的第二部分:选择你最喜欢的部分,先朗读,再用圈点勾画的方式进行赏析,最后揣摩作者的感情。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学生们都能在句子赏析中发表自己的观点,于是文章的第二条线索(暗线),也就是文章的情感线索也生成了,即激动——感激——兴奋——自豪——留恋。到此处,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和情感有了感知,理解对延安母亲的留恋与眷恋之情是贯穿全文的情感,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课堂的拓展——将贺敬之的《回延安》和贺知章的《回乡偶书》进行异同比较。因为本篇文章是同学们首次接触信天游这一民歌形式,所以在课堂的最后,在之前讨论的内容基础之上,总结、归纳了信天游的写作特色。总之,整个课堂主要采取朗诵法和比较阅读法,听读、齐读、学生个别读等形式贯穿始末,通过朗诵,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能直观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诉求。

以下为语文组同事及各位领导对本节课的评议:

吴立宇老师:这是一堂敢于尝试的语文课。建议:在对学生的朗读方法上,应给予适时的方法上的指导,使学生逐步提高朗读的能力。

喻晓玲老师:这是一堂条理很清晰的语文课。建议:课堂上的教师用语可以提高准确性和规范性,如是“概括”还是“分别概括”等问题要说清楚,使学生按照老师所设想的方向去思考。

俞丹枫老师:这是一堂有个人特色的语文课。建议:应注意问题设置中关键词的使用,体现问题设置语言的精准和精炼。

郇静老师:课堂上的PPT设计很优美。建议:应当把握好每堂课的教学重点,如本文的重点可以着重于学生不了解的“信天游”这一民歌形式的介绍上,这样比单纯地赏析语言要更好些。另外,要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可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每节课上每位同学都有所获。

金菊老师:这是一堂体现教师成长的语文课。建议:多关注全体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课前预习的情况,在课堂上是否能积极参与等。

吴辰怡老师:教师教态自然,板书清晰。建议:应注重文章过渡语的精准和精炼,特别是在进行比较阅读时,应有方法的指导的教学,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阐述异同。

姜庆军主任建议:教师可师范朗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黄芸副校长建议:课堂导入时介绍到了“信天游”这一民歌形式,中间就不再提“信天游”的内容,直到课堂最后一个环节——总结“信天游”的特点时,才又提及“信天游”,这样安排略显突兀,会让学生产生疑问,流程可以略做修改,全文可围绕“信天游”这一民歌形式来讲,将其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另外,因为本篇文章距离学生的时间已经很长了,应通过背景知识的介绍来使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感情,例如,可以用一些作者离开前、后的延安对比的图片来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最后,应多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的培养,在教学目标中多加侧重学生情感的提升。

李娟主任建议:应注重课堂上细节部分,如在板书的书写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书写习惯。同样,要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适时提醒学生养成好习惯。

杨宗奇主任:十二班的学生回答非常优秀、精彩。建议:上课时,对学生回答的点评应体现多样化,而并不只是为了点评而点评。包括点评在内的过渡语应在备课时多加提炼。另外,每个环节的问题设置要简洁、明了,和板书适当配合。

宋玉珍主任建议:对学生的点评要精准和提炼,不能重复学生的答案,要能在点评中体现的老师的价值观。

张榕书记:课堂开篇的歌曲播放能将学生带入课堂氛围中。建议:在齐读中可以配乐朗读,培养班级中朗诵较好的学生的能力,使朗读落实到实处。

居恺悌老师:教师在本节课上花了很多的时间。建议:增加背景知识的介绍,可以以图片的形式介绍具有陕北特色的事物,增加直观感受,营造文章具有西北特色的氛围,使学生更能投入其中。

孙建军老师:在拓展的部分,是否可以融入常州吟诵的地方特色的元素。作为教师应自信,并且这份自信则来源于平时深厚的学科基础。建议:在课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让学生“表演”。

李亚男主任建议: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对学科学习产生兴趣的要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在每节课上能学到自学学不到的内容。

最后,沈亚东副校长提出了自己归纳性的建议:课堂上,要调动学生的思维,每堂课学有所得;上课的课文的选材上要精选;一堂课要有吸引人眼球的亮点,至于本文,则可通过情感的表达来丰富、充实整堂课;每节课可从一个小的切入口来切入,以小见大;语文的课堂要体现准确性,一些模棱两可的知识性内容要向学生说明清楚,避免在今后的学习中受到误导;课堂中的过渡语应多体现语文味儿。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注意了文本的内容和情感的梳理,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使学生对作者内心澎湃的情感有了初步的感知和理解。这次听课评课,使我受益匪浅,通过整理这次评课过程中各位领导和老师的建议,我发现了自身存在的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希望在接下来的每节课中都能有所提升。

备课时:1、注重教学的三维目标,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2、每个问题的设置都要深思熟虑。3、把握教学重点,将文本研究透彻后再定教学重点。4、对学生回答的点评,丰富点评的用词类型。5、找好小的切入口来引出文章主旨6、充分准备,没有任何疑问时再上课,提升语言、内容的准确性。

课堂上:1、提炼优美的过渡语。2、有方法上的指导,如诗歌上有朗读的指导、比较阅读上有方法的指导。3、充分的准备是自信的前提。4、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去说,发挥学生主动性。5、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6、让每位同学都能参与到课堂上,保证每节课学生都有所收获。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外国语学校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新北区辽河路55号    电话:(0519)8555780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