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传递正能量的合格语文教师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五四”讲话感悟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发出了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时代号召。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我们明确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现在,大家都在谈论中国梦,都在思考中国梦与自己的关系、自己为实现中国梦应尽的责任。而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五四期间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梦实现的第一责任人——中国青年提出了希望。他希望中国青年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勤学、修德、明辩、笃行。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有一段话让我印象很深刻,他说:我为什么要对青年讲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是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确实,当代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着国家未来的价值取向。而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因为,少年教育里正包含着国家未来的取向。如果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就是一股股正能量,那么我们理所应当成为正能量的传播者。
打开网页,频频看到带有“正能量”的新闻。想想一年来,确实对这个词耳熟能详,从国家领导人到央视主持人,再到民间,使用“正能量”的频率很高。前年北京“721”特大暴雨中,社会“正能量”得到了一次绽放:网友自发组织起了“望京私家车队”,奔赴机场疏散滞留旅客;壹基金救援联盟救援队,冒着山洪危险救援被困村民;更有基层民警挺身救人而不幸牺牲……“正能量”的传递,让人们凝聚起战胜灾难的力量,危机中夯实了社会和谐之基。语言学家指出“正能量”本是物理名词,而“正能量”的流行,源于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特曼的专著《正能量》。其中将人体比作一个能量场,通过激发内在潜力,可以表现出一个新的自我,从而更加自信,更加充满活力。
我想在针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更需要培植这股强大的“正能量”。在语文教育方面当然也要培植“正能量”。而培植学生的“正能量”,首先需要老师具有“正能量”,并且在课堂及生活中积极向学生传递“正能量”,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教育,这样的老师才是真老师。
首先,利用好语文课程资源,通过语文教育教学活动向学生传递“正能量”。语文课程强调工具性的同时还要求注重人文性。许多语文课文都有可挖掘的“正能量”。例如普里什文的《林中小溪》通过小溪流过森林全程中表现出来的冲决一切障碍、非达到自由水域不可的顽强精神的描写,启迪我们在身处逆境时如何乐观豁达地面对人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要的任务就是充分挖掘教材中积极的向上的,崇尚真善美的东西展现给人生观还未形成的初中生们。
其次,语文教师应该积累“正能量”。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们的摇动、推动、唤醒,其实就是传递正能量。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想给孩子们传递“正能量”, 语文老师就应该加强师德学习,积聚自身的“正能量”。语文老师的影响,除了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教学活动,还有老师具备的人格魅力。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几十个孩子关注你的一举一动,言行举止间应该慎之又慎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总结纠正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把自己最优秀是一面展示给我们的学生,这样才能把“正能量”传承给孩子。对他们将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语文老师更应该把积极的情绪带到自己的课堂上,再不顺心也学着微笑走进教室。对学生保持正面引导为主,积极教育。鼓励他们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但又要引导孩子们全面看待问题,看待社会问题不偏激。
一个幸福的家庭,一个成功的集体相信都有一群充满正能量的分子。因此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激发出自己的正能量,做一个正能量的教育传递者。那我们生活、工作的环境和氛围就会充满积极进取精神,就会充满欢乐祥和的气氛,幸福与成功就会时刻与我们相伴。
我想,国家的希望,国家的强盛。既需要全力提升经济、军事、科技等为核心的国家硬实力,也需要全力提升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自由平等为目标的民族软实力。而这一切正等待着我们一起去实现它。谢谢大家,我的发言到此结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