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根 鱼水情
——观《黄土情》有感
为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用鲜活的影像教材教育党员干部,7月3日,我校组织全体党员同志们观看了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纪念毛泽东视察合肥55周年、安徽首部历史革命题材影片——《黄土情》。
电影《黄土情》讲述的是1941年发生在延安陕甘宁边区的一系列鲜为人知的与毛泽东有关的故事。当时,边区财政极其困难,为渡过难关,保证抗战胜利,边区政府召开县长联席会议,催收爱国公粮。农民对催收公粮有很大意见,因为当时农民家里劳动力少、人口多,吃上顿没下顿,几乎拿不出一点余量交公……影片中“武兰花事件”令毛泽东深受触动,并由此引发了他对政府与农民、抗战与民生、老百姓的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等问题的思考。经过充分调研,提出精兵简政、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战略决策。影片真实揭开了延安大生产运动背后的故事,再现了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鱼水关系,弘扬了艰苦朴素精神,抒写了爱国主义情怀。
围绕影片故事主题,结合当前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一形式,我感触颇多。
影片是围绕着一个“情”字展开的,展现了军民鱼水情的感人故事。虽然电影是反映战争年代的军民故事,在今天看来也同样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如何勤俭执政、反腐倡廉、利国利民,如何处理好党群关系,这样一部没有战争场面的电影,将故事舞台推至战场的后方来进行,这在红色主旋律电影中是为数不多的。
影片也确实如片名一样充满了浓浓的情和意,一系列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刻画出了毛主席作为普通人一面平凡的人性光辉,他虚心听取老百姓的意见,采纳民意,带头勤俭节约、丰衣足食,带领陕甘宁边区政府和军民克服顽军封锁、停发军饷、财政和物资匮乏等巨大困难,开展了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充分展现了军民鱼水之情。影片正是通过对毛主席与人民之间朴素、真挚而又平凡真实的情感描绘,再现历史事件,高度审视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鱼水关系,弘扬艰苦朴素精神,抒发爱国主义情怀。
这份黄土根、鱼水情,让我们身处在这样一个没有战争的和平年代,没有枪林弹雨的幸福时代,不必担心缺衣少粮和挨饿受冻的人们学会了忆苦思甜地去生活,忆一忆革命先辈们的苦,思一思今天的“甜”,这是一种感恩、一种心态,也是一种鞭策和激励。人生的路途中难免会经历很多失败的痛苦和挫折的磨砺,我们应该感谢带给我们压力和挑战的人,感谢这些挫折与失败,因为它让我们成长,回忆过去的失败之苦,才能深切体会今天的成功之甜,才会倍加珍惜现在的所有。
忆苦思甜的精神能帮助我们调整心态,生活中,我们面临来自工作和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总是希望谋得更多的利益,拥有更高的权利,然而在追名逐利的过程中往往会背离初衷、迷失自我,这时候,我们需要忆苦思甜,回头看一看,通过自己的努力所得到的,已经很多很多:学生的喜爱、家长的认同、同事的支持、家人的关爱,我们不会因为急于赶路而错过更多,放慢脚步后会发现其实路边的风景也很美丽。忆苦思甜的精神能让我们重新充满激情和活力,当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感到疲惫时,忆苦思甜是为了激励自我,让自己找回最初的目标,重新振作起来,充满干劲。
黄土地,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土壤与根基,是民族之魂与未来希望的象征。鱼水情,让我们学会感恩,是一种情感的力量与心灵的共鸣,它启发我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意义的新认识,并将以重温历史为起点,进一步提高认识,求真务实,知行合一,以实际行动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每个环节、每项要求落到实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