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第五届两岸四地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精英邀请赛(简称“精英赛”)上,常州外国语学校代表队作为常州地区唯一一支代表队进入此次决赛。在比赛中,经过激烈的角逐,在全队同学的齐心协力下,我校代表队获得了团体季军的好成绩,同时我校代表队的选手还全部获得了个人奖项。这是迄今为止,常州地区在此项赛事上取得的最好成绩。
第五届“精英赛” 于7月21日至25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内地与港、澳、台及新加坡的58支代表队、近540名选手参加了比赛。每两年举办一次的“精英赛”是“华杯赛”的延续和补充,旨在推动“华杯赛”向高水准、规范化、国际化发展,加强内地与港澳台青少年之间的交流和往来,激励青少年不断攀登数学高峰,实现“华杯赛”与国际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的接轨。
然后成功绝非偶然,这得益于我校优良的教研平台、成熟的竞赛辅导机制和师生共同的辛勤付出。
一、成功得益优良的教研平台
常州外国语学校自2001建校以来,一直努力探索并逐步形成了常外数学教学模式,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要打造常外数学教学的品牌特色,还需认清并缩短自身与国内前沿教学模式之间的差距。
2011年,我校成立数学特色课程研发中心,立足教学一线,追寻教学理念,做到德能并举,发展为本,追求卓越。常外数学组以优秀教师为领衔人,成立三大“名师工作室”:“基于标准的数学教学曹慧名师工作室”、“基于学法的教学研究黄金松名师工作室”、“高等级数学思维陈伟名师工作室”,参与人员涵盖了所有在校数学教师。通过一系列的举措拓宽教师的视野,为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平台,合力探索高效轻负,自主探索,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
学科竞赛活动的开展,从学科专业角度来说能很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层次的提高,从而带动学校一个学科的专业发展,提高学科的科研水平和层次。学科竞赛是教学科研水平、管理协调能力和学生培养质量的集中体现。特别值得高兴的是,今年是我校首次承办“华罗庚金杯数学邀请赛”,从整个比赛过程来看,我们做到了组织有序,忙而不乱,得到了参赛考生和送考家长的一致好评。这离不开我校领导们的大力支持。校领导经常关心竞赛辅导的开展情况和学生表现,并给予了重要的指导与建议。
二、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数学竞赛辅导不是靠一朝一夕,临阵磨枪就能达到效果的,需要靠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自办校以来,我校在初中数学竞赛这个领域一直都有较好的成绩,也有着比较成熟的竞赛培训机制。
数学苗子的选拔和培养至关重要。从入学半学期的七年级学生开始,我校就进行了“少年数学院”的专项选拔,为对数学有兴趣的优秀学生提供更宽广的平台,更多的机会,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为超常、优秀的学生提供科学、系统的教育环境及多层次的发展机会。在“少年数学院”这个载体上,学生的数学学习即注重厚基础,个性化和探究性学习,也特别注重全面素质的养成,努力彰显因材施教。由于人数、场地的限制,还不能满足所有对数学有着强烈兴趣的同学的需求。对于这些有兴趣但没有机会上竞赛班的同学,我校数学组的老师们,在日常教学中也向学生渗透数学的思维,注重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使学生学有所得,学会严谨的思考,从而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数学的氛围也提升了教师数学教学的境界。课余时间,我校学生也经常能够针对一些竞赛题自发地探讨、研究,甚至产生激烈的辩论,在他们的影响下,一大批同学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加入到学习数学、钻研数学的队伍中来。与此同时,引入适当的“竞争机制”,对少年数学院的人员进行定期的调整,从而激发了广大同学们参与的热情。
竞赛不同于平时教学,数学教师如果没有很好的数学功底,那么辅导工作将是件很痛苦的事,没有时间钻研,就无法指导尖子生。在这一方面,我校数学组教师给学生做到了很好地示范作用。保持积极的学习热情,坚持钻研学习劲头,才会感染学生。精选练习注重方法也是很重要的,在面对网上大量的习题时,如何用好习题是很关键的。做大量的模拟试题,搞题海战,认为题目做得越多,竞赛越能得高分,其实是一个误区。我们针对历年真题进行了严密的归纳和整理,并精心挑选专题进行详细研究,整理后以学案的形式给学生讲解,并配以相关的习题进行巩固。在刚听的时候,学生觉得会有点吃力,但是每张学案及习题讲评后,学生就能掌握整个系列问题的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三、是老师,也是家人
这一次“精英赛”的参赛队员都是从年初进行的“华杯赛”的一等奖学员中精选出来的。由于选拔出来的学生本身的竞赛科目基本都有两门以上,所以培训时间的分配就需要和信息技术等竞赛学科协调好。最终我们将时间定为:星期二、四、五下午下课后的六点到八点半,周末半天,时间尽可能的分散。竞赛集训辅导是异常辛苦的,辅导老师要兼顾好日常教学和竞赛集训辅导两项工作。但是既然承担了这份工作,就应该任劳任怨,尽力而为,对每一位学生负责。暑假期间的任务量增加了一倍,进行全天培训,指导老师们牺牲了假期休息时间和参赛同学一起奋战,过起了实验楼——食堂——实验楼的生活。同样辛苦的还有学生,尽管如此,没有谁说累,没抱怨任何一句,都以顽强的毅力和坚韧的意志坚持到最后的比赛。
在参加精英赛的五天时间中,除了开幕式和比赛之外,队员们大部分时间都还在研究赛题,然后共同探讨,既有分工又有合作。这种长时间的训练和比赛,不仅需要缜密的分析研究能力,扎实的竞赛基础、还需要充沛的精力和体力。期间,领队老师担负起了指导老师和家长的双重身份,悉心照料每一位参赛的队员。在竞赛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争取好成绩的重要保证。临考前夕,个别队员有些考前焦虑的症状,带队老师也会活跃一下气氛,先讲一些幽默的小故事,再运用自己的经验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暗示。这样一来,学生的紧张情绪自然得到缓解。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在竞赛中,真正能坚持下去并站在最高领奖台的毕竟是极少数人。我们在引领学生不断提升思维能力的同时,也在引导着正确的成功观;我们给予学生的不仅是学习成绩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学习的方法、生活的态度,以及成为社会精英的思维与信念,发展方向与途径。
再回首,竞赛培训这一路是艰难的但更多时候是快乐的。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团体季军终属吾;苦心人、天不负,泰而不骄,人人皆可成精英。
附:
徐翊轩 参赛感想
今年暑假,我和其他7位同学代表常州外国语学校参加了第五届两岸四地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精英赛,获得了团体第三、个人一等奖的好成绩。虽然我们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成绩背后,却蕴含着无数的汗水与奋斗。
还记得在常州市初赛和决赛的时候,原来从未接触过奥数的我连续多日都要在放学后留在学校里参加数学培训,十分辛苦。虽然有很多怨言和牢骚,但终究还是坚持了下来了。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常州决赛时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得知要去北京参加全国精英赛的我更不能松懈,在暑假里,连续数十天都到常外参加赛前集训,上午三小时,下午三小时,而且小学高年级组是跟初一初二年级组一起训练的。但正是因为如此高强度的训练,我的数学能力才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我也更能与全国的参赛选手抗衡了。
终于,我坐在了全国总决赛的考场里。昔日解出难题的兴奋,被题难住的迷茫,努力拼搏的斗志,在现在都化作我解题的动力,化为纸上的一个个数字……
最后,我获得了个人一等奖,并与其他3位同学一起代表常州外国语学校夺得了团体第三的好成绩。有句话说的好,功夫不负有心人,努力总是有回报的。我要感谢辛勤培育我的老师们,也是因为他们的尊尊教诲,我们才有了今天的成绩。也希望其他跟我一样有数学渴望的同学们在数学的海洋里尽情畅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