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校园动态>>文章内容
一场比赛一段记忆
 
发布时间:2014-08-2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九4班汪元

 

 

【引子】

2014.3.30

  阴沉欲雨的午后,在从南京返程的路上。

我们输了,输得很惨。小组赛都未能出线。无论是谩骂、自责、追悔、痛哭,都无法改变我们失落的心情。颠簸的车上,我靠着玻璃车窗做了一个梦。

无论梦里是多么自豪,代表常外站在央视的舞台上挥斥方遒,和共同奋斗的队友们傲睨群雄,醒时眼里却噙着泪,喃喃自语:“没有机会了。”

真的没有机会了吗?

 

【收拾旧山河】

2014.6.27

滂沱大雨,嘈杂的雨声中,老师的声音却异常清晰,“又要比赛了。”简单的一句话,比任何空洞的口号和动员都有用。为了这个机会,我们蛰伏了心灰意冷的三个月。

暑假开始的那几天里,一分一秒在字典纸页的滑动间流逝。找出那些精心保存的资料,抚平它们慢慢变卷的页角,体会着岳武穆“收拾旧山河”的心情,让那一个个陌生而熟悉的词语重新在笔尖悦动起舞。

偶尔见面,话题永远是字、字、字。肖晨光写信感慨着“泉台招旧部”;陈诚一言不发地背着老旧的《辞海》。就在那些拥有纯真追求飞时光中,我数秒等着比赛的日期。

 

【破釜沉舟】

2014.7.17

比赛前夜的餐桌上,我用筷子把饭碗敲得铛铛作响,一本正经地告诉父母:“这是最后一次了,破釜沉舟了!”

20个小时后,走上台前的最后一句话,我回头对身后的队友正颜说道:“此战许胜不许败,我们已经破釜沉舟。”

在台上,无论多么畏惧和紧张,没有人退缩。一次又一次走上台,在横平竖直间一次次书写大气和稳重。无论身边的对手离开多少人,有几支队伍黯然离场,我们始终坐在不显眼的座位上。

“谁都不许走!我们要全胜!”

当最后一刻,主持人报出场上剩余选手数时,全场惊讶于那支角落里的队伍,甚至没有统一的服装,却拥有如此惊人的能量。全场掌声雷动。

老师在台口迎接我们。“这简直是德国对巴西七比一的胜利!”

我在人行道上旁若无人地狂奔像是想要把喜悦和曾经的愤恨宣泄出来。但是前路还长,谁知道下一站是一马平川,还是泥泞坎坷呢?

在红绿灯前气喘吁吁地停下,我想起临别时的一句提醒——“24号,决赛。”

 

【枕戈待旦】

2014.7.19

闷热的小教室里,电风扇无力地转着。三个满头大汗的男生面红耳赤地争吵着几个字的写法。一边在黑板上写写画画,一边略显滑稽地将字典凑在眼前,仔细辨认着印刷体瘦瘦的笔画。

明亮的餐厅里,两个女生各捧一本笔记本安静地看着,不时交换,书写。优雅的古典音乐盖过他们小声的交谈,细听却是拗口的汉语拼音。

咖啡厅的包厢里,那几个孩子煞有介事地备好纸笔,装着一本正经地模拟着比赛。

那以后的几天里,无论是什么形式,多少人,每个队员心中只有复习,比赛。几乎一有空,脑海中就浮现出刚刚背下的汉字。汉字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又是在昏暗的灯光下看到深夜。当我合上已被我翻到掉页的笔记本,将它再一次放到床头时,我想起那个词——“枕戈待旦”

 

【背水孤军】

2014.7.24

决赛。

赛前,我故作轻松地对父母说:“一定要拿冠军!不拿冠军怎么对得起当初市里未经选拔直接让我们去省里比赛呢?”

上场却出师不利。

前三个回合,在台下的目光中,这支不败之师已连损两员大将。两个女生倒在了紧张面前。

绝望,无助,痛心。五味陈杂。

场上我们的队伍里还有三个男生。

“绝地反击!”

想起南京的舞台上,第一轮连丢三十分的场景仍历历在目。

“像在南京那样,不再多丢一分。”

又是两回合。

一向稳重的肖晨光也下场了。台上,我们和田家炳一样,只剩下两个人。

面对对手如云的战阵,两个人的身影单薄得令人有些心酸。

“真的不能再走了。”

我回头把坐在后排的陈诚请到身边坐下。随后是长久的沉默。

越来越难了。我们却奇迹般地挺住了。从猜到蒙,再到巧妙的提问,宛若一支已经疲惫的部队因为必胜的信仰发动了潮水般的逆袭。

第八次上场前,我转身看了看场上的对手。实验初中一人,二十四中两人,常外两人,田家炳已经离开了赛场。

我坦然对陈诚说:“如果我真的撑不住了,你要带着常外走向胜利。”的确,我未能写对“摩肩接踵”,在一片嗟叹中离开了。这一轮,二十四中的一位选手也离开了赛场。

一比一比一。

赛点。

三个已然血染征衣的武林高手,到底谁能给对手最后一击?

恍然间,我仿佛看见那个专心致志捧着辞海的身影。苦练日夜,潜心寒暑,只为一朝封喉。

终于,在三四个回合的鏖战后,常外胜出。我们欢呼着冲向台边,这本是预想好在南京上演的一幕,属于我们的成功,只是迟到,未曾缺席。

 

【长江后浪推前浪】

下午表演赛,面对稚气未脱的小学生,我们输了,心服口服于背过四遍字典的孩子们。我们真心地为他们鼓掌欢呼。那是我们的未来,比我们更优秀。有一天,不只是当初的替补钱意纯,还会是他们,站在我们拼搏过的赛场上,为常外,为常州,夺得我们未能赢得的荣誉。

长江后浪推前浪。

 

【尾声】

2014.8

结束了。

互相道别,这支曾经被叫做汉字王的队伍,看似各奔东西了。它剩下了记忆,剩下了周梓蕴半开玩笑地叫“队长”,留下了刘越和肖晨光势不两立互相抽背互相调侃;留下了陈诚一本正经的表情,小钱哭红了的眼睛,我义正词严的申诉,解老师竖起的拇指。还有周妈妈的零食,“草莓哥”的笑柄,镇江大叔的口音,高老师的默默注视,王老师在南师大校园里的故事。还有无数人给我们的加油,鼓励,理解和安慰……

我们还想在常外的记忆里留下一些东西。不比优秀的学长学姐为常外带来的荣耀和桂冠,但我们拥有一些成功者体会不到的记忆。包括卧薪尝胆,正直勇敢,枕戈待旦,背水一战,在痛苦中的蛰伏,用牺牲换来的蝶变。

至此,四个月,六个孩子,三个老师,一场比赛一段记忆。

足矣。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外国语学校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新北区辽河路55号    电话:(0519)8555780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