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教师发展>>学术活动>>文章内容
行政听评课实录——九年级胡君老师化学公开课
 
发布时间:2014-09-0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沈书君、胡君

201494日,周四上午第三节课,化学组胡君老师在九(13)班开设了一堂题为“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实验探究课,校领导和化学组老师共同参与了行政听评课。

胡老师基于化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从学生已有知识“铁锈蚀实验”引入新课,以实验探究的模式精心设计问题串。通过“比一比、选一选”、“实验步骤”、“交流评价”等多个环节,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讨论和合作学习策略,初步学习探究问题的方法,形成创造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探究教学不只是关注知识、关注方法指导,而且还关注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生命成长中探究欲望和主动精神的发展,使学生在讨论与交流的过程中学会分享、学会合作,感受过程带来的成功与喜悦。

课后,化学组的老师们主要从学科角度交流了对本节课的一些想法,也分享了对这部分教学内容的思考,大家畅所欲言,大同小异中展现各位老师的教育教学智慧。校领导也结合听课及评课提出了宝贵建议,指出教学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要注重学科素养的渗透,关注课堂的预设与生成,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尝试新技术的创造性使用。

相信,求真务实的行政听评课必将进一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将成为常外基于标准的教学研究的宝贵财富。

以下是胡君老师整理的本节课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和评课记录:

一、教学思路

1、关于本节课课程标准的背景

“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的教学内容是新学期的第四节化学课,也是第1章第2节化学研究些什么的第2课时的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2011版初中化学课程标准,第2页)轻松愉快的学习心情获得途径之一,便是在学科起始阶段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实物展示、演示实验、教师丰富的语言等手段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到化学多姿多彩,感受到化学与人类生活是如此的息息相关。

2011年《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中还指出:依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心理发展水平和全面发展的需求选择化学课程内容,力求反映化学学科的特点,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这些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载体。而“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正是化学学习中最基础的知识,是学生终身受用的化学知识,所以通过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引导学生初步学会实验探究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也可以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

2、关于教学过程的设计

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到化学这门新课程,对这门新课程还几乎没有什么了解。因此在教学情景引入上,我尝试了多种方法,最后还是选定“铁的锈蚀实验”的引入。因为这个实验是学生刚刚学习过的一个实验,既复习巩固了所学知识,也能很好的将学生的思维转入到有关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上来。

化学这门学科中,科学探究的一般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作为实验探究课型的尝试,我并没有佑于上述程序化的步骤,以“原理分析→实验设计→交流评价→反思改进”为主线,渗透了实验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收集实验事实→得出结论”。在不同的教学环节,有机体现部分探究要素。这也符合学生刚刚学习化学,知识储备还不丰富,还不具备完善的化学科学探究能力的实际情况。

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讨论是课堂生活常态,小组学习或合作学习是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主要途径。在“比一比、选一选”、“实验步骤”、“交流评价”等多个环节,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讨论和合作学习的策略,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经验和学过的知识来讨论问题,安排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帮助、相互交流,在多维互动的过程中,使学生充分显示思维过程,暴露存在的问题,逐步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形成创造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学会分享、学会合作,感受合作带来的成功与喜悦。

探究教学不只是关注知识、关注方法指导,而且还关注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关注学生生命成长中探究欲望和主动精神的发展。

二、化学组同仁对本节课的评议

沈书君老师: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做为一名老教师,教态沉稳自然;课堂引入较好,用到我们上节课刚刚学过的“铁的锈蚀实验”中的压强差;关注学生的参与度;教学内容量较大,整节课堂始终能以学生为本;化学史的引用,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当然,还有我的一点想法:PPT设计字体的颜色不合理,学生无法准确看清楚;实验原理的讲述中,关于压强差由定性向定量的过渡没有很好的表述,这样就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课堂生成还有待提高,引导学生去思考,捕捉学生实验瞬间的能力不足。

王佳老师:胡老师作为一名成熟的教师,是我学习的榜样。刚才在听课的时候,非化学科老师跟我说,为什么刚开始学化学,就这么难。这是因为本来这部分内容是放在第2章作为一节内容来学习的,但是,去年开始,我们的化学教材进行了调整,把这部分内容放在了第一章内,所以难度增大。但是这部分内容放在了这里,主要是来阐述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的,是用来引出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所以我觉得应该先将混合物和纯净物等概念,然后再利用这个实验来进行实验验证。我觉得有些知识点下放的太早,比如说药品的选择。教材中的实验本来就是演示实验,就应该由教师来演示更好。

周秋云老师:化学史的介绍,提升了学生的兴趣;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究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特别是两个学生的对比,有利于课堂的生成。课堂引入较好;有定性到定量的讲述不是很到位。PPT呈现的较晚,红色字体应由学生自己分析出来,得出结论。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抢夺了学生的话语权。

邰洋老师:PPT上的信息给予时间太晚,学生在讨论的时候没有依据;“气体没有压强差”表述不严谨;“误差分析”--强制学生思维方向,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要思考探究误差出现的原因;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过程中,语言太多;“反思改进”这一版块设置较好。

 

三、学校领导对本节课的评议:

王艺老师:胡老师上课的课堂节奏较好,不紧不慢,学生表现的也不错;课堂导入、反思改进这两个板块设置的较好,比较合适常外的学生;感悟经典的设置,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我的困惑就是,这个实验是定量?定性?还是什么?而且实验结论给出的比较突兀,误差分析的设计是不是可以更清晰一些。

吴国昌主任:有些知识点硬性的给出,没有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

宋玉珍主任:教学风采令我钦佩,教学设计比较精心;很看重学生对学生实验的分析,有很多问题设计;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话语权,我相信我们常外的学生可以讨论出来;PPT字体应该改进。

莫自贝主任:化学组的氛围很好,一方面,组员之间很真诚,交流研究的时候都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也会从学生观、课程观来反思我自己的课堂。

李亚男主任: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启迪学生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实验为基础,引导学生在观察、交流、讨论中,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从探究的流程来看,这节课符合探究实验教学。这节课也很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本身需要出发,来进行课堂设计。

朱田主任:反思改进的版块,化学史的设计很有意思,体现了胡老师有很深厚的课堂教学底蕴;加强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课堂中,酒精灯的盖灭酒精灯应有两次;学生思维还有可提升的空间;能否把最后一张图放在整节课的前面?

欧云主任:这节课体现了一位成熟教师的教学;本节课的主题是什么?化学的价值在哪里?用科学的实验方法来验证知识;将实验误差,交给学生,更容易使学生对知识的建构。

李娟主任: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的逻辑性较强;化学难度较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节奏要放慢。

姜庆军主任:教师的教学设计逻辑性较强;化学史的引入,非常好,起到了教书育人的这样一个作用;另外,最后一张图片不能放在前面,因为在这里是想体现化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的。

黄芸书记:作为一名新教师,课堂呈现较好;化学组教师见解独到;化学史的引入很有辩证性,起到了教书与育人的作用,介绍一个人物,还介绍他的缺点,使人物更丰满;尊重学生的感受,知道学生的不足;课堂预设与生成很成功;与生活、与时代紧密结合;呈现的度可以有更好的方式。

黄金松副校长:本节课的亮点注重学生为主体,很好的理解了师生的关系,捕捉学生的信息,及时进行分析反思;注重化学学科素养的渗透,化学学科学习方法,都是基于化学这门学科课程标准的研究;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注重课堂预设与生成,充分的利用资源;化学与生活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

几点建议:学生活动的设计应该更加合理;演示实验,学生的活动不明确(应该注意安全);教师提问的针对性,语言的精炼性,你听懂了吗?没有听懂的学生不会回答你,你学会了吗?没有学会的同学一般也不会告诉你;希望应该有更多的追问;教师的评价与引导,提问应该有启发性;资源的利用以及视频的使用,比如说在介绍装置的时候,应该更加注重规范性。

胡君老师本人教学反思:这是我来到常外所上的第四节课,之前的三节课,我一直在努力的适应常外的节奏,想快速的融入这个集体。但是毕竟时间有限,对学生的了解还不足,所以今天这节课,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抢夺学生话语权的情况多次发生,这是我今后要努力改正的问题。另外,课件的制作更应该专业化,以求所呈现的课件能给学生美感舒服感,也更能给学生以更多的启迪。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外国语学校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新北区辽河路55号    电话:(0519)8555780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