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5日星期四上午第三节课,在9(13)班我上了一节《正视挫折》的新课,学校的行政领导以及政治组老师参与了听课评课,以下是我对本课设计的思考以及诸位老师意见的整理,同时我在各位老师的意见上也对本次的教学进行了思考
一、 教学设计:
本课是九年级第一单元的第三课内容,主要围绕挫折展开——什么是挫折、挫折产生的原因、特点、影响以及如何做。根据学生的认知和理解水平,我将挫折的影响作为难点,如何克服挫折作为重点。
整节课分为“认识挫折”“正视挫折”“战胜挫折”三个板块,分别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进行讲授。在教材分析中,对于如何克服挫折有一个重要的点——“创新”,教材在创新这个知识点的呈现上更加注重创新对国家、民族发展的影响。与本课“挫折”的知识点关联性不是很大,因此在处理如何克服挫折时我将创新的作用做了剔除,而安排在下一课的授课上进行解读。
在处理教学难点“挫折的影响”时,我采用了辩论的形式。辩论容易产生思维的火花并拓展知识面,不拘泥于课本上的几点内容。同时也能培养学生提炼信息的能力。
在教学重点的处理上,我依然以发挥学生主体性为目标,集思广益。小组讨论的同时并且进行明确的分工,可以增加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二、 评课记录:
政治组老师意见:
杨宗奇老师:
樊丽红老师的课堂组织从知到行设计完整,对于重难点的把握到位;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让学生既动口又动手,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但是如果能更好的抓住课堂生成效果会更加不错。另外对于挫折产生的原因可以强调下主客观因素的区别,引导学生要关注主观因素,以此来规避一些挫折。
贺玲老师:
对于九年级的教学就要将知识点与学生的兴趣点、兴奋点相结合,樊丽红老师的这节课在这两者的平衡性上拿捏到位。对于学生生活中的素材挖掘的比较贴切,一级生成处理较好。希望可以在课堂上逐步对于生成的深度进行探索。另外老师的授课还可以给予学生更大的舞台,老师还可以少说一些,让学生多讲多体会。
华涵姣老师:
本课的知识量是比较大的,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兴趣不是很大。但本课的设计体现了生活化、多元化,素材爸爸去哪、马云的事例很具有时代性,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对于课堂生成的大量信息可以简单总结,一一书写会导致副板书较大另外也占用了很多课堂时间。
杨蓉老师:
本节课樊丽红老师用一张挫折体验卡贯穿始终,将学生的学与用结合在一起,这点很具有创意。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提到“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能给学生传递正能量。如果能在小组合作的组织上有更加明确的指令会更好。
行政领导意见
吴辰怡老师:
本课符合思想品德的德育特征,整节课对于正能量的传递非常明显。另外知识点比较清楚到位,学生在活跃的课堂上也学到了重要的知识点。但是对于传统观念中的“挫折”与教材中的“挫折”解读存在差异,老师应该将这种差异进行梳理,否则容易让学生产生误解。
金菊老师:
本课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进行知识点的解读,思路清晰。素材的选择多而不杂,取自生活,学生更容易理解。但是本课在设计时教师需要将课型定位准确,常态课与公开课的区别要把握到位。作为九年级任课老师也需要将知识点做到“堂堂清,课课清”。同时对于课堂上生成的事例要积极进行价值观的引导。
李亚男老师:
本课最大的特点是教师做到了主导,学生体现了主体。老师将学生所说的内容尽量记录下来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另外资源素材的选择是非常新颖的。当然在授课过程中我们依然需要对板书进行设计,主副板书要能体现差异。
居恺悌老师:
整节课能让学生活跃起来跟随老师的脚步学习的确值得肯定,这也是需要教师在备课时真正从学生出发。课堂明显感觉氛围轻松自在,师生关系融洽。但是在九年级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依然需要强调知识的巩固和反馈。同时课堂上的挫折体验卡如果以学案的形式呈现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
周华主任:
一节课听下来樊老师的课堂可以用三个“有”来概括——“有知识”“有生活”“有境界”。能用教师本人的人格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中感悟知识。如果课堂上可以将知识进行巩固会更好。
石浙苏主任:
听完这节课感受到了樊丽红老师的成长,原先授课的课堂节奏比较快,但今天的课堂节奏平稳,掌握较好。在授课过程中对于可能生成的一些素材老师需要进行全面的准备。例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自己罗列出的刀锋战士的事例,教师要做好价值观上的引导。另外课堂的素材选择要多思考,辩论的话题要精选。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好课型的寻选择,不同课型有不同的教学要求。
沈亚东校长
对于九年级的教学,任课教师要注意更多的细节。需要关注学生主体同时知识点的巩固与梳理是必不可少的,当然在素材的选取上樊老师进行了精细的准备,效果较好。九年级的学生生活与挫折联系密切,在中考奋战的道路上难免会有挫折,本课的内容很接地气,学生的感悟也很多,对于挫折是好还是坏的认识老师应该更加从传递勇气的角度引导学生。
三、 授课反思
第一年进行初三教学,在知识点的理解和处理上的确略显稚嫩。在备课过程中对于较多的知识容量有些手忙脚乱,因此吃透教材才是上好课的第一步。另外在课堂的生成信息处理上,眼界还不够开阔,对于信息的提炼以及提升还需要多加练习。九年级的教学知识传递是首位的,保证学生学习兴趣也是重要的。如何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用更巧妙的形式让政治课唐不枯燥,让学生学得好学得开心,这就需要我不断地在学习中思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