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教师发展>>教研组风采>>历史教研组>>学习中心>>文章内容
职称考试学习笔记(三)
 
发布时间:2014-11-12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孙建军

四、新课程评价

1、新课程评价的基本特点:

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不只是检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为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关注学生成长与进步的状况,提出改进计划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促进被评者的发展”)。

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质性评价(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境检测,将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应用多种评价方法,更清晰、准确地描述学生 、教师的发展状况。)

4)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被评者从被动接受评价逐渐转向主动参与评价,由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的交互过程,是民主化、人性化的体现)。

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关注多过程的评价,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同时,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精神,三维目标的达成)。

 

2、新课改评价的主要问题:

1)评价内容过偏重与学科知识,课本知识,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

2)评价标准偏重于共性和一般趋势,忽视个性差异、发展;

3)评价方法以笔试为主,很少采用新的手段、方法;

4)评价主体被评者处于消极地位,忽视共同参与、交互;

5)评价重心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评价的促进功能。

 

3、新课程教育评价的重点:

1)学生评价改革的重点:

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发现及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关注过程性评价;

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

2)教师评价改革的重点:

     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学生全面发展的状况来评;教师的专业成长与需要)。

     强调“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建立教师、学校、学生、

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制度。

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3)课程实施评价改革的重点:

     建立促进课程发展的评价体系。

     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新课程的实施与发展。

4)考试改革的重点:

     考试内容:与学生社会实际、学生生活经验联系,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方式:多次机会、灵活多样(辩论、课题研究、情景测试、笔试、开卷考试,与课程性评价相结合。)

      考试结果:提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公布排名,促进学生的发展,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招生制度:校长推荐、成长记录袋;毕业考试与升学考试分开;自主招生等。

 

4、新课程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

1)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2)与课程的功能的转变相适应

3)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发展的趋势

4)评价内容综合化,关注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5)评价方式的多样化,量化与质性向结合

6)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向多项,主体间有互动

7)关注发展过程,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

 

5、新课程评价的注意点:

1)善于进行工作总结

2)善于借鉴经验

3)选择工作的突破口,分层推进评价改革

 

6、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的措施:

1)明确评价内容和标准(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

2)选择并设计评价工具和方法(开放式的质性评价,如行为观察、情境检测、学习日记、成长记录;考试方法如炉温、答辩、表演)产品制作、课题等,关注过程性评价和质性评价)。

3)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发展过程中结果的资料。(学校、家长、学生、教师一起收集)。

4)促进学生发展的改革要定并制定计划。

 

7、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的注意点:

1)全面发展不是全优发展

2)评价技术与教育追求的无限性的矛盾

 

8、成长记录袋这种质性评价的运用:

1)质性评价的意义: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

2)评语是一种常见的质性评价

3)成长记录袋指收集、记录学生自己、教师或同伴做出评价的有关材料,学生的作品、反思,还有相关的证据及材料,评价学生学习和进步的状况。

4)成长记录袋的意义:学生全程参与,学会反思和判断自己进步和努力;为教师最大限度的提供学生的信息;

5)成长记录袋的问题:增加了老师工作量(对个别学生加以指点或抽样调查);每个学科都要(建议各学科协商,不要滥用);成长记录袋的评分(评分者的选择、评分方式的选择;评分结果报告)

 

9、多元智力理论对学生评价的启示:

1)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

2)直接影响教师重建“智力观”

3)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

10、促进教师提高的评价体系:

1)明确评价的内容和标准(职业道德、尊重学生、教学设计实施、交流反思

2)设计评价工具(问卷调查、自查量化表、教学日记、工作总结、自我分析等)

3)反映教师教学和素质发展的资料和证据(观察、访谈、检查)

4)明确促进提高的要点,制定改进计划

 

11、教师自评的建议:

1)正确认识自我评价的价值,创建良好的氛围

2)掌握科学的方法

3)慎用评价结果,不予奖惩挂钩

4)与他评结合

 

12、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的原则:

1)原则一,信任学生和家长

2)原则二,分析看待评价结果

3)原则三,学校要综合分析多方信息

4)原则四,学生、家长参与评价要引导

 

13、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变化:

1)改变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遵循学生的发展来设计教学)

2)改变教师课前准备关注点及备课方式(以学论教)

3)改变教师对教学能力的认识

 

14、课程实施评价的主要内容(注意点)

1)扎重点、重实效

2)重过程,促发展

3)重可行

 

15、通过学校促进评价

1)学校领导班子

2)制度与管理

3)教学研究制度

 

16、完善中考的管理制度

1)加强对考试命题内容的管理

2)加强对考试命题资格的管理

3)加强对考试成绩处理的管理

4)加强对考试组织实施的管理

 

 

 

 

 

 

六、新课程的管理

1、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1)国家课程是专门为未来公民接受基础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

2)地方课程是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制定的课程。

3)校本课程根据学校学生的需要,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资源,学校为学生提供适应性、可选择性的课程。

 

2、国家、地方、校本课程各自承担的职责有侧重、范围

 

3、原来的活动课、选修课、兴趣小组活动成为校本课程的注意点:

1)不能把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作为课程来设计

2)活动必须与学生的兴趣、意愿和生活联系

3)让教师和学生来参与课程

4)要明确课程设置的意义

 

4、教材管理制度追求的目标:多样化、选择性、高质量

 

5、《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

 

6、教材审定:立项、初审和试验、审定

 

 

 

 

 

 

 

 

 

 

 

 

 

 

 

 

 

 

 

 

 

 

 

七、课程资源

1)课程资源的含义: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如三维目标都是要素来源。

 

2)校外课程资源: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乡土资源。

 

3)课程资源的作用:利用师生的生活经验,让教育活起来;

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

开阔视野,转变教育观念

4)有教科书还要课程资源的原因:

                     学校、网络都是优化资源的动力,教科书仅仅是一种。

 

5)偏远地区也可以开发课程资源

 

6)开发地方、校本课程不是编教材

 

7)新教材的特点:引导学习方式变革;强调与生活联系;体现身心特点;创造性教学、三维目标。

 

8)如何开发课程资源: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活动方式、手段;确定学生的现有基础和差异;为学生提供反馈材料;安排学生从事校外实践活动;制定参考性技能清单;总结反思;开发网路资源。

 

 

 

 

 

 

 

 

 

 

 

 

 

 

 

 

 

 

 

 

 

八、新课程的组织与推进

1、基本思路:开放、民主、科学

 

2、课改推进的基本方针:“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

 

3、课改实验的主要任务:

1)验证、修订并正式颁布各学科课程标准;

2)形成教材编写、审定和选用的有效机制;

3)形成三级课程管理的具体工作机制;

4)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

5)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课程发展的评价体系;

6)促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专业水平。

 

4、教师培训工作:

1)对教师培养和培训目标进行调整

2)改进教师培训的方法

3)重视发挥教师在素质提高和师资培训中的主体地位。

4)各机构相互协调。

 

5、保障新课程的实施

1)师资培训

2)建立实施方案及评价体系

3)提供配套措施

4)把好教材观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外国语学校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新北区辽河路55号    电话:(0519)8555780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