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教师发展>>教研组风采>>历史教研组>>学习中心>>文章内容
职称考试学习笔记(四)
 
发布时间:2014-11-12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孙建军

一、课改的目标

1、 课程改革的目标:(1)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2) 课程结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 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科技联系,关注学习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的经验和技能。(4) 课程实施倡导学生主动性,培养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及分析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5) 课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及改进教学。(6) 课程管理三级课程管理,加强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 课程改革的努力方向:(1) 区分义务教育及非义务教育,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2) 突出学生的发展,科学制定课程标准。(3) 加强新时期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及实效性。(4) 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5) 建立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的评价系统。(6) 建立三级课程管理,提高课程的适应性,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需要。 3、 课程改革的必要性:(1) 知识本位、学科本位为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2) 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落实。 4、 其他国家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1) 政府参与并领导课改(2) 协调国家发展与学生需要关系(3) 整体性 5、 课改的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正,基础教育的体系、结构、内容、符合素质要求的课程体系。 6、 课程改革的具体六项具体目标:(1) 课程功能的转变:强调主动学习的态度,获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强调学会学习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关注学生的发展。(2) 课程结构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及适应性。(3) 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相关。注重学生的经验相结合,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生活的基础上,体现时代特点,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及主动性。(4) 改变学习方式。课程实施倡导学生主动性,培养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及分析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课程结构,改变学习方式。(5) 建立与素质教育相一致的考试制度和评价制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高;评价是一个系统)。(6) 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提高课程的适应性,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需要。

二、课程结构 1、课程结构调整的实质:重新认识和确立各种课程类型以及科目在课程体系中的价值、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 2、课程类型的不同价值:(1)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学科课程传承人类文明,经验课程让学生获得直接经、体验。(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分科课程获得文化知识,综合课程促进学生整体性发展及培养解决问题的方法。(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必修课程培养学生的共性,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的个性。(4)三级课程:国家课程体现国家教育意志,地方课程满足地方发展需要,校本课程展示学校特色。 3、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分科与综合箱结合(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微必修课程。(4)农村中学课程微当地发展服务。 4、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的体现:(1)均衡性指学校课程体系中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比重合理恰当。落实:承认每门课程的独特性及价值;特殊性及局限性;教学任务有轻重之分。个性的和谐发展,不是平均主义。(2)综合性体现在加强学科的综合性(一门学科加强生活经验与体验,不同学科加强联系与渗透);设置综合课程(物理、化学为科学,历史、地理为历史社会,音乐、美术为艺术);增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3)选择性落实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要求地方和学校加强对选修课程的建设,减少必修课的比重。 5、分科课程的特点:(1)课程目标上,强调三维目标。(2)课程内容上,强调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 6、综合课程实施的注意点:(1) 避免知识的琐碎化(2) 教师的知识和经验(3) 管理问题 7、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含义及特性:(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生活,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2)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8、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内容:(1)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其他是研究性学习研究的重要内容。也包括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等等。(2)与各学科的关系:第一、学科能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拓展、延伸;第二、综合实践活动在学科中加深;第三,与学科教学打通进行。 9、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原则:(1)正确处理学生的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指导的关系。(教师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责任,把有效指导和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相结合)(2)恰当处理学校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开展中生成性目标、主题的关系。(学校应该使生成性有效发挥)(3)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弹性课时制,每周三节)(4)整合校内、校外课程(5)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四大领域。(结合某一主题,四大领域的内容彼此渗透)(6)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有机整合。 10、研究性学习课程设置的必要性:(1)具有学科性(2)具有手段的、辅助的性质 11、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注意点:(1)研究性学习课程包括自然、社会和自我。(2)研究性学习课程面向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3)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校内外课程、正规非正规教育,打破学校框框。(4)研究性学习课程采用弹性弹性课时制。(5)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师不能“教”,也不能推卸责任,把有效指导和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相结合。(6)评价以“自我反思性评价”为核心的评价体系。 12、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目标及内容:(1)目标:拓展知识、融入生活、主动参与、亲近自然、自我了解。(2)内容:服务社区、走进社会、珍惜环境、关爱他人、善待自己。 13、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特点:(1)是一种综合形态的课程(2)课程内容的结构性重组(3)富有弹性的目标体系(4)拓展了学习空间(5)促进学生的发展 14、信息技术教育的任务:(1)加强资源建设;(2)开设必修课程;(3)与其他课程整合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外国语学校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新北区辽河路55号    电话:(0519)8555780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