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教师发展>>教研组风采>>历史教研组>>学习中心>>文章内容
职称考试学习笔记(一)
 
发布时间:2014-11-12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孙建军

一、  教育与教育学

1、 教育的概念:

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发展。

 

2、  学制:

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了各级给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3、 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衔接

2)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

4)高等教育类型多样化

5)教育国家交流加强

 

4、  古代教育:

1)古代教育不同形态:古代中国(略);古代印度婆罗门与佛教控制教育;古代埃及文世学校,以僧为师;古代希腊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的政治家及商人,斯巴达是培养军人;中世纪的欧洲教会、教皇垄断地位。

2)古代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象征性、刻板性;

3)欧洲文艺复兴对教育的影响:以人为本,思想解放运动。

4)近代教育:公里教育崛起;教育走向世俗化;初等义务教育实施;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520世纪以后的教育:

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6、教育学: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7、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孔子《论语》——有教无类、仁为核心、继承传统的六艺教育、因材施教、学以致用。墨家——兼爱、非攻为教,获取知识“亲知、闻知、说知”。《学记》——我国古代最早系统阐述教育教学问题的专著:最严密的视导和考试制度、课内和课外相结合、教学相长的教师观、启发式教学。

2)西方古代教育思想:苏格拉底的“产婆说”(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得出结论);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美德即知识,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强调教育注重人的思想渊源)。

     西方近代教育思想: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始,强调民主、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遵循自然法则、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教育普及)。卢梭自然主义教学理想《爱弥儿》(儿童在自然中顺其自然发展,远离社会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康德“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裴斯泰洛奇和谐教育。洛克“白板说”(人的心灵如同白板,知识是后天的;主张绅士教育)

8、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1)赫尔巴特与其《普通教育学》——最明确地构建教育学体系。(贡献:把教育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教育价值的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普通教育学》的内容:阐述教育的一般目的及发展多方面的兴趣;论述多方面兴趣的对象及教学过程;德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2)杜威与其《民本主义与教育》——儿童中心说(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教育即生活,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做中学,解决问题的学习;教育的任务是激发学生的思维、掌握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920世纪中国教育学的演变:

凯洛夫的《教育学》(贡献:智育在全面发展中的作用;培养共产主义人生观;肯定课堂教学是基本形式;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缺陷:忽视了学校的自主性、学生的自主性、教师的自主性、课程的灵活性)

 

 

二、教育与社会发展

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决定着教育目的及内容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教育培养人才

2)促进民主

3)是一种舆论力量

 

3、教育与生产力水平: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

2)教育促进经济增长

3)人力资本理论

 

4、教育与科学技术:

1)科技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能改变教育者的观念;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质量;科学技术能渗透到教育活动所有环节中;为教育资料的更新和发展提供条件。

2)教育对科技的影响:培养人才、推进科学的体制化、具有科研功能、丰富科学技术活动。

3)科技革命对教育改革的意义:能力更重要;教学个性化;关注个性发展;培养创新能力

 

5、校园文化:是社会的一种亚文化,是学校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有意无意形成的文化形态,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组织文化、课程文化等。价值(影响到学校办学方向和活动方式,会渗透到每一个成员中,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的特色体现)。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

1、个性发展的一般规律:《硕考P7

 

2、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功能:

1)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社会性规范;

2)加速个体发展;

3)对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具有即时、延时价值;

4)开发个体才能、个性。

 

3、教育对人类的作用:

1)人的价值发现

2)人的潜能发掘

3)人的力量发挥

4)人的个性发展

 

4、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任务:

1)初等教育的任务:身心发展;认知能力提升;情感方面

2)高中教育的任务:身心健康;自控能力及心理状态;认识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育目的

1、教育的目的

1)概念: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2)意义:教育目的决定了教育制度、内容、教学方法等,是教育工作的方向、出发点及落脚点。

3)层次:教育目的是总方针;培养目标是学校对培养人才的特殊要求;课程目标学科学习之后达到的标准;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

 

2、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五、教师与学生

1、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

1)性质:专业性职业;是教育者

2)特点:传道、授业解惑、管理者、示范者、父母与朋友、研究者

 

2、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学科专业素养、教育专业素养、具备与教师职业有关的特殊要求

 

3、学生的本质属性及地位

1)属性:处于迅速发展时期的人;有能动性及自我教育可能性

2)地位:是权利的主体;有合法权利

 

3、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1)在教育内容上结成授受关系;、

2)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

3)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六、课程

1、课程: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综合进程安排

 

2、制约因素:社会发展、科学文化、学生、课程理论

 

3、课程理论:

1)形式教育论和教育论

2)学科中心论及儿童中心论

 

4、课程的基本类型:《硕考P30

1)学科课程

2)活动课程

3)综合课程及核心课程

 

5、课程计划:

1)概念: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

2)基本内容: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学周安排。

3)基本原则:目的性、结构的完整性;内部协调性、基础型、多样性;教学为主;统一性和稳定性、灵活性结合。

 

 

七、教学理论

1、教学

1)概念: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2)特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由教与学组成;学生的认识活动具有特殊性;具有多种形态。

3)意义:促进实现社会化的进程,人类文化继承发展;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教育工作的主体部分及基本途径。

4)任务:传授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科学的世界观;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2、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及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统一

3)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4)教与学的统一

 

3、学习方式:接受式学习、探究式学习

 

4、学生认识的基本阶段: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5、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硕考P39

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

2)理论联系实践

3)循序渐进与促进发展

4)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性

5)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结合

 

6、科学的教学策略:《硕考P40

1)选择性学习

2)参与性学习

3)自主性学习

4)合作学习

 

八、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及评价

1、教学方法

1)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采取的方法。

2)教学方法: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

              以市级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作业法)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学生提出课题;学生利用资料提出假设或答案;理论或实践论证;结论总结)

3)教学方法的选择原则:教学任务或目的、教学过程的规律、教学内容、教学使用条件、学生情况、教师素养、学校条件、教学条件。

 

2、教学组织形式:

1)指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活动的结构。

2)历史上:古代个别教学制;近现代班级授课制、导生制、道尔顿制、恩那卡特制

             当代分组教学、特朗普制、小队教学、合作学习

3)教学工作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教学

 

3、教学评价:

1)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评定的过程。

2)功能:诊断教学问题、提供反馈信息、调控教学方向、检验教学效果。

3)教学评价基本类型: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4)评价的原则:客观性、发展性、整体性、指导性。

九、德育

1、德育的概念: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及受教育者的需求,有目的、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以使其型号曾所期望的品德活动。

 

2、德育的意义

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及保证

2)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及保证

3)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及保证

 

3、德育的目标:德育活动所要期望达到的结果

 

4、德育内容

1)用内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综合

2)我国德育包括:学科的世界观及人生观;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

 

5、德育的过程

1)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与德育内容与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受教育者认识、情感、意志、行为发展的过程

2)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及德育方法

3)矛盾主要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矛盾

 

6、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

1)是培养学生品德的知情意行的过程

2)是在教育性活动及交往中形成的

3)在其品德内部矛盾斗争中形成

4)是长期积累和发展的结果

 

7、德育原则、方法及途径

1)原则:共产主义方向性、知行合一、说理与约束结合、积极因素、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结合、集体教育与个人教育结合、因材施教、一致性与连续性。

2)方法:说理、榜样示范、陶冶教育、实际锻炼、品德修养、品德评价

3)途径:教学、团队活动、课内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校会晨会、班主任工作

 

8、西方德育理论

1)马卡连柯: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集体教育的思想;劳动教育的思想;纪律教育的思想。

2)苏霍姆林斯基《硕考》P58

3)涂尔干的教育思想:《道德教育论》个体品德社会化和道德内在化;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进行教育;启发自觉;奖惩结合,教育力量要协调统一。

4)杜威的教育理论:《教育中的道德原理》

5)科尔伯格的道德教育思想: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道德教育思想

 

十、班级集体活动

1、班集体建立的意义

1)有利于实现教育目标;有利于学生集体意识的形成和良好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

2)良好班集体的标准: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分工明确、相互配合的学生团队

 

2、班级活动类型:

1)日常性活动(晨会、班会、舆论宣传活动);

2)阶段性活动(工作型、竞赛型)。

 

3、班主任的教育思想:在班级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的思想,信任尊重学生。、

   班主任组织管理围绕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展开(个体、集体、集体成员的自我教育)

 

4、班主任的教育行为及管理:

   建立班级常规制度;重点放在班级日常活动中;协调各种教育力量的责任;及时把握班级各项活动的开展

 

5、学校课外活动

1)含义:指学校在学科教学活动以外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对学生进行教育实践的活动

2)特点:灵活性、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

3)任务: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全面发展、培养个性

4)作用:充实生活、开拓视野‘激发学习兴趣、个性特长;培养自主能力及创造才能

5)基本内容:科技活动、学科活动、文艺活动、体育活动、社会活动、节假日活动

6)组织形式:群众性、小组、个别活动

7)基本要求:有明确的中心目标;内容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及主动性;争取各种社会力量的支持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外国语学校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新北区辽河路55号    电话:(0519)8555780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