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是什么?”“是既当爹又当妈!” 听,是从哪里传来了如此热烈地掌声与互动声?让我们一同走近些去聆听。
走进报告大厅,里面坐满了冒雨前来听报告的老师们,我也正在聆听全国一线著名班主任关于“教育艺术与班级管理”的实战观摩报告会。台上正在作报告的是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枫泾中学的申淑敏老师。
2010年前,申淑敏老师在河南洛阳的农村做了30年的班主任。2010年,她来到了上海,她仍然选择做一名一线的班主任,现在五十多岁的她还担任着两个班的教学任务。她在报告会前对大家说:“我的普通话不标准,今天我没有什么高谈阔论,我讲的只是农家小院的事。”话音刚落,报告厅响起了又一阵掌声。
申老师的报告内容分为三部分:1. “班级审美化主体实践活动”概念的界定;2.为什么要进行“班级审美化主体实践活动”;3. “班级审美化主体实践活动”的策划和实施。
申老师在讲前,问台下的老师有没有阅读过关于“美学”的书籍,台下很安静。于是申老师解释了审美化:使实践活动充满理性满足,精神愉悦,具有审美境界。申老师提到德育不再是道德标准的生硬灌输,而是美的人格的培育;智育不再是知识的枯燥传授,而是情理统一的诗意思维培育;体育不再只是身体的单调锻炼,而是健美体格的塑铸;劳动教育不再只是劳动技能的训练,而是在劳动过程中享受付出后的幸福和快乐。
申老师讲到与学生初次接触时遭遇的困惑,她从河南洛阳初到上海,依然选择做一个班的班主任。在与新班级的不断磨合与努力下,她慢慢地得到了学生和家长们的认可。她说到班主任工作中遇到的种种困难时,面带着笑容,语气很平和。她提到美丽的情感教育:通过家、校、社区三大系列活动,提出让学生乐做事,会做人的观点,为形成建班育人特色提供参考。她说到了六让:给学生一个舞台,让他尽情表演;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潜心创造;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自由安排;给学生一个期待,让他自我成长;给学生一种文化,让他自己接受;给学生一部历史,让他自由书写。
申老师分享了班级的墙壁文化,她带的班级叫“阳光班”,她希望孩子们脸上洋溢着微笑。她班级学生设计的班徽的内涵是:学生、家长、老师共同构建属于“阳光班”的教育梦想。他们的班风是:积极主动,我能成功。班级的学风是:学习着是快乐的;学习着是充实的;学习着是美丽的;学习着是幸福的。在教室前面的天花班上,他们设计了一幅蓝天,云朵飘飘、阳光照耀。苏霍姆林斯基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
在谈到班会活动时,她采取的是分组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有走向讲台的机会。她说:“每一个孩子都将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我们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只要给足他们阳光、空气和水,耐心地等待,就会听到花开的声音。每一个家长都要愿意与孩子一起成长,达到心与心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共鸣,智慧与智慧的培植,生命与生命的交融,构建起家校彩虹,形成教育合力。”
最后申老师分享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样一段话:我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片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长着美好思想品德嫩芽的肥沃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的每一株幼苗,让他们不断壮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