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教师发展>>名师工作室>>文章内容
由一节主题班会课引发的智慧碰撞
 
发布时间:2014-12-1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学发处

 

本周一(12月8)下午第三节课,我校全体班主任在阶梯教室观摩了八(13)班 一节主题班会课。

主题班会《感恩有你》主要流程:

环节1:舞台剧《以德报怨》——感恩节的由来

环节2:团队游戏:苹果赛跑

环节3:微调查视频:感恩谁?为什么要感恩?

环节4:活动:白纸上写下五个至亲的人的名字,依次划去。同伴分享故事。

环节5:现场填写“感恩卡”,同学交流,现场钢琴伴奏。

环节6:《因为有你,心怀感恩》诗歌朗诵。

环节7:班主任姜碧老师录音深情寄语。

环节8:班会作业布置。

整节班会课由学生策划、组织、准备各个环节,给很多学生提供了展示的平台:舞台剧的编写、表演;视频、PPT的制作,主持稿的撰写,主持人的现场调控,现场钢琴配乐;游戏参与,诗朗诵,卡片制作,说出心里的感恩……,多种形式和渠道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各种环节中达成“感恩”的德育目的,让观摩的班主任们在赞叹的同时也对班会课怎么开有了自己的思考。

第四节课,由各德育工作室针对这节班会课,结合本工作室的研讨主题开展了沙龙研讨。

赵敏芝工作室:

工作室成员就研讨的“学生领导力”问题,和前来介绍主题班会的学生进行了采访式交流。从学生的交流中,我们发现:1、常外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都非常高,且都有较高的主动性;同时能很清晰的知道通过活动来提升自己哪方面的能力。例如这次前来介绍的活动的八13班李慧泽同学,她就希望通过参与这样的活动来使自己的现场应变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从这点看来,我们要进行学生的领导力培养实践研究,有着很好的学生基础。后续可能就是老师的观念转变问题方面的推进。2、从交流中我们还发现,在“学生领导力”认识上,学生更多关注的是对他人的领导,对在活动中提升对自身发展的要求这点认识还不清晰。我觉得后续我们老师在和学生交流过程中,要慢慢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发展,真正实践我们常外的育人理念:在做最好的自己的基础上,能有益于他人。

魏东华工作室:

该工作室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学生活动的策划与设计”。围绕本节主题班会,承办班级在选材上充分考虑了操作性和实效性,并能够很好的贴近学生的生活。在引导学生学会感恩上可谓实现了教育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整节班会课利用短短的40分钟左右的时间完成了带领学生对感恩节的解读、体验和升华。在班会进行的过程中,主持人自然大方,准备充分,能够自信的操控整个班会的进程。给我们深刻印象的几个片段中包括主持人引导同学们对亲情的体验和割舍亲人的苦涩假设,另外还有用游戏来体验民俗等,主办班级能够用真人进行全场钢琴伴奏在常外也是一个很好尝试。在班会的最后班主任姜碧老师因为病假在家而给同学们用录音的方式做了一个总结,体现了老师把握教育契机的教育智慧。

工作室的活动中对这些优点进行了解读,同时也对部分环节提出了很多可以提升效果的建议。也就这节主题班会对学生活动该如何策划做了剖析和解读。

尤建峰工作室:

就“班级文化建设”这一视角来透视这节班会,参加该组讨论的老师在高度认同这节班会设计的同时也关注到:该班的班级文化建设开展得全方位,日常化,稳步有效扎实。参加该组研讨的黄芸副校长说:这节班会课给我三点印象:1、班会是学生才艺提升的展台;2、班会是学生能力锻炼的平台;3、班会还是学生情感升华的舞台。对于如何开展班会?我认为好的班会课需要符合以下三方面特征:1、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2、学生的参与度的高低;3、学生的共情性,要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第三方面,开好主题班会还要抓住四个关键词:主题、形式、指导、延续。

大家讨论热烈,一节课结束尚且意犹未尽。

一直以来,班会课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其教育功能尚未发挥得淋漓尽致。班会课是什么?班会课由谁来上?班会课怎么上?通过班会课可以达成怎样的育人目的?这节班会课给出了答案。这种厘清思路,接地气的观摩、学习、研讨以后还将继续……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外国语学校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新北区辽河路55号    电话:(0519)8555780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