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校园动态>>文章内容
常州市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评审学校答辩会在常外举行
 
发布时间:2015-09-1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吴辰怡

2015916日下午,常州市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评审学校答辩会在常州外国语学校图文行政中心会议室召开。会议由基教处戚宝华处长主持。常州市教育局丁伟明局长、常仁飞副局长,基教处戚宝华处长,常州教科院朱志平院长、张春副院长,二实小王冬娟校长,局前街小学姜明红副校长,教科院庄春梅老师担任专家评委。基教处副处长潘莉,我校曹慧校长以及来自常州大市、金坛和溧阳的15个评审学校相关人员与会。

戚宝华处长在简要介绍评委后,省常中、北郊高中、田家炳高中等15个评审学校就根据事先抽签的顺序依次答辩。会议上,首先由各评审学校主持人结合ppt,聚焦学生学习、课程建设、教学创新等核心词,围绕各自的“项目目标”、“项目内容”、“项目实践”、“项目评价”等方面,立足前瞻性对教育教学的创新与变革深入思考,进行8分钟计时汇报。每个评审学校在汇报之后,专家评委再就汇报内容进行提问。

答辩结束后,教科院朱志平院长做点评。朱院长肯定了15所学校的思考与探索,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并提出四点建议:其一,明确价值,改变观念。朱院长强调这个实验项目要能侧重行动研究和教学改革,围绕立德树人以及学生核心素养的观念,让理念有所转变。这也是我们的教学改革的目的。其二,突出主题,恰当建模。朱院长建议评审学校的主题还需再做修改,尤其是精简核心关键词,将切口缩小。他认为,常州教育还需进一步建模,形成框架结构,并就评审学校涉及到的课程问题,提出了学校课程的概念。其三,强化行动研究,案例佐证。要强化问题意识,并思考清楚、明确思路——选择这个题目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路径是什么,技术轨迹是什么,创新之处是什么。“缺少了案例,就缺少了鲜活的生活。”其四,方式多元,持之以恒。

最后,丁伟明局长做总结性发言。丁局长认为,如何更好的建构项目,强调的是行动研究,完善项目结构,提供具体实践的方案,尤其是要能将老老实实、扎扎实实如何去做表达清楚。“如何突破困难,解决问题,若是没有明确呈现,那么就缺少了真实推动的动力。优势在哪里、前瞻性在哪里?”一番提问后,丁局长就自己最近参加的会议,与各学校交流了自己的感受,并以武进区提出的“低空经济”为例,要求各学校在教育研究时要基于行动,明确模型和框架。由此,丁局长对于该实验项目的推进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强调前瞻性。前瞻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在互联网环境下,我们的基础教育如何进行“转型”,不仅是将互联网作为一种工具在使用,更要作为一种思维模型;“老问题的突破,如学习方式的转变,要能丰富课程的选择性,尊重差异的教学。二是强调行动力。只有投入行动,才会融入到体系中,考虑到方方面面,影响到整体。规划行动,值得深思。讲话最后,丁局长再次明确这个项目推进的价值追求。“我们的目的是通过这些项目,引领、改变我们日常的教学过程,促进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发展。而今,我们的选择也是为常州未来教育发展寻找引路人、创造者,寻找教育改革的机会和动力,引领常州的教育发展。”

前瞻性、创新性、可视化、可操作和能推动是常州市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具备的五个特色。且行且思,教育不仅要有境界,更要有追求。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外国语学校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新北区辽河路55号    电话:(0519)8555780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