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功比赛笔试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知识测试,时间30分钟,主要考查内容是关于数学文化、数学教育以及课标的相关知识与理解;第二部分:解题能力测试,时间90分钟,主要考查内容是教材中的基本定理证明、教材例题的理解以及综合题。从市区的比赛,到省里的比赛,每次两个小时,时间不长但都受益匪浅,通过答卷考查了我们教师对数学文化、数学教育知识理解,考查了我们教师对课标、对教材的理解,也考查了我们教师的思维能力。下面我主要通过几次比赛,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一、精心准备
“机遇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于是针对笔试内容,有计划进行一些理论学习以及试题训练,主要涉及内容有与数学史相关的数学文化、教育学、课标,还有中考压轴题等,在这准备的过程中也是学习过程。
了解相关经典数学著作,了解数学发展等,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也可以更好地指导平时的教学。如有关有理数的理解, “从数学史上看,有理数的概念传入我国存在这翻译上的错误,其原意是成比例的数”,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几何原本》,底本是拉丁文,译为“理”,这个文言文中的“理”指的是“比值”,后来日本学者直接将中国文言文中的“理”翻译成“理”,并用错误的理解翻译出了“有理数”和“无理数”,这是由于对中国文言文理解不到位而出现的误译;我们了解了这些数学史,在教学中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有理数概念。再如,有关波利亚的《怎样解题》,其中“怎样解题表”具有普遍性和常识性,波利亚提出的解数学题的四个步骤: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施计划、回顾反思;这对于我们自己解题或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也是很有帮助的。
研读课标,首先要熟读课标,对课标中的出现的关键词、关键信息要非常熟悉,如课程基本理念、8个核心概念、课程目标、课程评价等;再次是细读,了解新旧课标的调整,如新课标中对于数学的定义调整为“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恩格斯的这一说法,是对数学的一个中肯、概括而又相对易于公众了解和接受的说法,科学地反映了数学这一科学的内涵。再如课标将核心概念调整为8个,将双基改为四基,那我们在细读的时候就可以多些关注。最后是探究,对于课标中的重点,如8大核心概念如何在教学中加以体现?四基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如这个省基本功比赛中就出现了8大核心概念和双基为什么改为四基的考查内容)
熟练解题,为了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在省市比赛前,都收集了近几年的中考题进行相应的练习,通过做中考题,学会站到一定的高度思考问题,提高思维能力,提高解题速度,总结解题方法。
二、经历磨练
通过这几次比赛经历练就了我一个态度:面对挑战一定要信心百倍,集中精力,稳定发挥;要善于把准备好的东西发挥出来,善于把日常积累的经验融进比赛中。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但凡做好一件事,一定要有计划,有准备,实施过程有条不紊,抓住侧重点,思路清晰,讲求效率。既然考前做了准备,那在笔试中,要做到的就是自信、稳重、融会贯通、不慌不乱,保持清醒的头脑,高效地答题。
三、品位成长
通过几次比赛,体验过程最重要。压力在前,一定要保持正确的心态,正确对待结果,正确认识锻炼和成长的关系。因此,对于我来说,反思感悟比成绩更重要。在反思感悟中,品位成长,具有以下几点感悟:
1、 加强课程标准的学习与理解
本次笔试内容源于课标,紧扣课标、是为了引领我们研读课标。
《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作为青年教师,关注、学习、研究《课程标准》是理所当然,对《课程标准》的关注程度,反映了我们青年教师的职业敏感度,对《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研究程度影响了我们青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程度。课标是我们教学的上位,标准把握不好,教学也就很难到位。因为真正决定数学课程的不是写在课标上的各种观念和规定,而是天天和学生接触的教师,一到教室,教师便决定了一切。所以,我们必须认真研究课程标准。
我们不仅要学习课标,还需加强理解。如对课程标准中提到的8个核心概念,如何在教学中加以体现?如试卷中提到一题,“请给学生说明
白岩松在其《读书无用中有大用》一文中写道:“很多人问过我,到现在的生命历程中,哪本书对你的影响最大?我的标准答案是《新华字典》,没有《新华字典》,我走不进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化,它博大精深,让我从文化意义上开始一步步成为中国人”。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课程标准》从一定意义上讲就应该成为我们青年教师教学的《新华字典》,只有认真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青年教师才可能成长。
2、加强对教材的钻研与理解
钻研教材是教师一项重要而又深刻细致的工作,是备好课、上好课、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在一定程度上说,钻研教材又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它联系着方方面面。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深度决定了其教学的高度,对教材理解不透,或者说不理解教材的安排体系,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那就只能是教教材,用教材就会变成一句空话。如果课标是我们教学的源,那教材就是我们教学的本,我们的教学最终不能脱离课本。
如本次笔试的基础知识与解题能力有一部分题目源于课本,如用基本事实证明垂线段相等;如用用“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两种方法说明“等边对等角”,这些往往被我们忽略的内容,正是我们贯彻课标中对学生一些能力提高的很好载体。只有教材理解透彻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我们才能设计出灵活的好的教学方案,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什么是数学。
记得在名师大学堂中听过天津教育科学研究院王敏勤所长的报告,他讲到教师要通读整册教材,对照课程标准,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内在的逻辑线索,画出本册教材的知识树,写出教材分析。而且教师还要反复阅读教材,对有关的知识进行调整和整合,如同数学中的点、线、面、体,对知识的掌握也分为四个层次:教师能够理解教材中的每一部分知识,仅仅是掌握了一个个的知识点,这是第一个层次,如同一盘散落的珍珠,还需要用一条条线把它们申联起来。只有通读教材,感悟教材,才能把分布于各册教材中的同一类知识串联起来,形成一条条的知识线,这是第二个层次。要把同一层次不同类型的知识线并联起来,形成一个知识面,这是第三个层次。最后,要把一个学段不同年级的知识构成一个立方体,如同一座立交桥,不同方向不同层次四通八达,不管从哪里切入都能把整个学段的教材整合起来,这才是完成了知识的建构。
钻研教材是永无止境的,只有不断进取,不断吸收,才能日益完善。
3、提高自身解题能力
数学家波利亚说过“掌握数学意味着什么?那就是要善于解题”,但数学问题千变万化、无穷无尽,如何提高解题能力?波利亚的《如何解题》一书,应该被我们数学教师所熟悉,我们往往以此教学生如何提高解题能力?那我们教师的解题能力和学生的又有何不同呢?那就是,教师的解题能力应是小运算,大思考,是运用头脑的思维站在更高角度看问题、理解问题。
教师解题能力的提高,不仅是进行数学知识传授、思想方法教育的保证,更是培养学生鲜明个性、创造的活动的重要方面。
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考:
(1)理解题意
解题的第一步就是审题,教师要教会学生审题,首先自己要会审题。
如本次省比赛中出现的题目,连续抛掷硬币5次,(正、正、正、反、反),(正、反、反、正、正)……这些事件出现的概率的比较,本题就是考察教师对题意中这些事件是等可能事件的理解,;如,“请给学生说明
(2)一题多解
认真审题,从已知条件到题目的结论,以及许多中间联系的知识点仔细分析,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去思考、探索和研究。通过一题多解,锻炼解题的基本技能,并且有效地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全面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变化题目。变化题目就是变换问题的条件或结论,从而更深刻地揭示问题的本质。通过题目的变化中发现数学题之间的联系与本质区别,激发了思维的创造性。
比赛结束了,经历了,体验了,成长了,也收获了,这是我们钻研发展道路上的关键性事件,但我们钻研学习的步伐不会停止,我们将继续前进在不断成长的道路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