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聚合学校资源,增进校际学习交流,促进教师专业成长,2016年12月9日,常州外国语学校举行教学研究系列活动之课堂教学展示。本次活动围绕“核心素养”进行教育教学研讨,结合不同学科形态和课型特点,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积极探索与核心素养培育相适宜的教学模式与策略,构建智慧课堂,促进学生更好发展,让教育永葆生机。
数学教研组
徐洁老师开设了一节复习课《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利用了万能达系统,学生人手配备一台ipad,真正实现了教学与技术的相融合,让听课老师眼前一亮,受益颇多。
第一,(诊断教学--试卷质量分析)准确了解学生学情,不仅知道学生的各题得分情况,更要清楚学生的错题原因。课中可以针对出现的原因分类总结,做到课堂的高效、精准。
第三,(诊断教学--班级诊断)从知识点的角度,分析哪些内容是本班级的重点,复习时可以做到更有针对性,提高效率。
第四,(微课导学--备资源、题库)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准备微课、试题,便于学生自主学。同时可以对学习的情况生成学习时间、讨论交流等报告。提高自主学习效果。
第五,数据采集多样性。
钱校长在听课后,高度评价了徐洁老师的课。认为这堂试卷讲评课,以题目代知识点,基础知识与错题由学生来讲,讲练结合,参与度较高,函数问题的重要方法,数形结合转化充分体现。教师关注了课堂的完整性,关注学生整节课的思维含量。
吴玲芳老师开设了《钟面上的数学》,反响也很不错。专家点评认为:首先,钟面上的数学选自数学实验手册上,选题很好,从简单的生活常识入手,由易到难进行讲解。其次,课堂设计思路逻辑从学生心理学角度出发,符合七年级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可以让他们跳一跳又能摘到桃子。本节课蕴含的数学思想也很丰富,如:类比,转化等思想。该教师课堂驾驭能力很强,应变自如,教学基本功很扎实,让学生先摆一摆,再算一算,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最后,这节课的效率很高,符合常外学情。
英语教研组
英语组岳晓姝老师在七(16)班开设了一堂主题为shopping的公开课。
本节课中,岳老师综合运用了任务型语言教学法,视听教学法,合作学习教学法,整体语言教学法。面向全体学生采用多样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布置任务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构建由初级任务到高级任务并由高级任务涵盖初级任务的循环,使教学阶梯式地层层递进,着重加强对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培养。本节课学生能够积极思考,角色扮演得生动有趣,圆满完成了所有的任务,课堂效果好。
随后,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英语教研组长赵燕老师对岳老师的课进行了点评。她认为,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岳老师的课充分体现出她具备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展示了她的青春活力。赵老师同时总结了本节课有几大亮点:第一,符合了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七年级的学生刚刚从小学进入到中学,他们具有半幼稚,半成熟,半成人,半儿童的特点,处在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习内容,使他们不仅带着好奇心去观察世界,而且以好奇心去探求知识。因此,刚进入七年级,他们抱有新的希望,渴求在新的环境中得到新的知识,对各门功课都有一种新奇感。岳老师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由浅入深,自然过渡,使容易接受和理解。岳老师通过图片录音和视频的综合运用,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反映出课堂的前提准备十分到位。第二,课堂重视多途径的输入,听,说为主,注意激活学生已有知识,丰富学生词汇。第三,导入自然,贴近生活。岳老师运用一段班级学生的视频进行导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激励学生从例句中提炼知识点,采取启发式教学。第四,班级教学氛围轻松愉悦,学生注意力集中,参与度高。第五,注意到课堂习惯的培养。从感知,到提炼,到积累,最后进行运用。提高了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重视训练学生的思维与积累的学习习惯。
语文教研组
语文组戚娴雅老师授课授课《囚绿记》、金菊老师授课《窗》以及郇静老师授课《明天不封阳台》。三位老师的课得到了在座听课老师以及专家的一致好评。
专家田家炳初中曹介梁老师对金菊老师和戚娴雅老师的课进行了点评。他列举了戚娴雅老师和金菊老师二人的共同点:第一,教学素养、语文功底好,课堂驾驭能力强,沉稳中见大气,平稳中见精巧。第二,语言亲切又不失庄重,干净利落,没有赘语。第三,对教材的钻研深入,重点突出又善于突破重点。第四,教学板块的设计,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第五,师生之间的课堂对话比较充分,以学生为主体。第六,关注文本,印证了王荣生教授所说的“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常外语文组陆轩省老师随即点评郇静老师的《明天不封阳台》名如其人,课亦如其名。郇静老师上《明天不封阳台》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在看似平淡无奇的设计中却别具匠心;看来平静的话语却饱含深情,展示郇老师深厚的功底和对文本深入透彻的解读。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抓住父子俩对要不要封阳台态度的变化,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解读文本。
物理教研组
张义勇老师的《欧姆定律的应用》复习课,非常成功的将旧知识系统化,更加科学的解决原先的问题,查漏补缺,并且使学生对欧姆定律产生了新高度的认识。本堂课从测身高的需求着手进行导学,引导学生设计类似的电路,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发现图像的区别,以及这种区别的原因,很好的为均匀变化过渡。非常好的达到效果,使学生的核心能力进一步熟练和提高,强化创新设计,巩固思维能力。对于实验中对滑动变阻器的认识,采用建模的方法很好的提高了学生的逻辑和创新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向高中衔接,对于电表内电阻在操作过程中造成的数据上的微小变化也可进一步说明,揭发学生兴趣。
陆露老师的《光的折射 透镜》复习课创意无限,鱼眼高度近视的讲解,创新实验的设计,模型的简历,关键知识点的填空使学生对光路模型有更加深刻的认识,非常好的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设计创新能力。可以对实验器材进行改进,使实验效果更为明显。
常州特级教师费宏老师在听完两位老师的课之后进行了简单的评价。他认为,张义勇老师的《欧姆定律的应用》复习课使用探究性实验以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了解传感器的原理,想法大胆,实际效果精彩,课堂掌控突出,由建模逐步深入,对学生引导,逻辑性非常强。可以在实验时将电流表也串联到电路中,通过更直观的现象说明电流不变。而陆露老师的《光的折射透镜》复习课流线清晰,环节设计环环相扣,优点多多,建议作为精品视频课推出,教案作为实录教学发表。
化学教研组
化学组的杨天一、王雁婷两位老师精心设计教学,给兄弟学校前来听课的老师呈现了两节精彩的化学课。听课老师一致认为课题教学能围绕研究的主题,着重探讨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聚焦核心素养、渗透学科思想。整个教学过程,能将科学性、生活性、实验性、探究性、问题性有机结合,体现了化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特色。知识模块的过渡合理,知识容量大,密度高。在教学中,能很好地注意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并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使情景随着内容不断变化,让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断的提升,学习的方法不断的丰富,教学效果好。
政治教研组
八年级华涵姣老师以《在责任中长大》为课题,从常外培养目标“做活跃而负责人的公民”导入,以最美孝心少年——姜沅昊的故事贯穿始终,将本课内容分为“探究责任之因”、“发现责任之美”、“胸怀责任之重”三个部分进行探究。七年级谢婷老师对《好习惯受用一生》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创设情境,不断深入,结合学生实际,抓住核心内容,娓娓道来,整个课堂贯穿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课后,评课老师对两位老师的课给予了高度评价:华涵姣老师能充分理解教材,把握教材,课中能紧紧围绕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去选取材料和开展活动,内容简约而不简单,教学目标达成度高,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整节课的框架结构由小及大,整体衔接自然,知识点与活动融会贯通,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情感升华,自然而然体验到本课的知识点。谢婷老师依据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营造了轻松、愉悦,相对开放的教学氛围,现场画面感强烈,情绪感染力强,使学生在交流中学习,在反思中提高。最后,教研员戴慧老师以“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研究”为主题进行了总结。两位老师的公开课以“调适力、信念力、思辨力、行动力”为基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要求我们每一个政治教师都应注重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具有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要求我们政治教师在价值标准、伦理规范、思维与行为方式方面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学科的功能。
历史教研组
历史组李雪峰老师在七(5)班开设了《先进的科学技术》。该课亮点突出,课堂气氛活跃。李老师十分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学习,能动性强。她基于具体学情,注重学生价值观的培养,聚焦核心素养,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孙建军老师则在九年级17班开设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复习课《近代社会的发展》。孙老师注重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内容丰富详实,体现了核心素养的诸多要求,形式多样,是对“如何上好一堂复习课”的探索和尝试。探究问题过程中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关注学生,突出重难点,进行知识迁移,在合作学习中分享学习过程,锻炼思维。历史教研员黄天庆老师对两位老师的课分别进行了点评。专家认为李老师的课体现了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在突出价值观过程中可以侧重于“家国情怀”的引导。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具有一定思维度。本课内容结构上呈现出罗列式,相应的教学设计也是内涵丰富,关注本班学生学情,充分运用到实物教具、史料和时政等。同时,专家特别认可李老师在引导上的技巧性。
对于孙建军的课,黄老师认为其集中体现于知识的回笼,教材结构的重组。本节复习课针对性强,且有实战,充分体现出效率与效果的结合,提升了学生所需的关键能力。学情分析到位,针对性强,有阶梯性有难度,更能适应学生在复习阶段提优的需求。课程内容丰富,知识点详实,体现出三大环节“知识体系”,“学习方式”,“做题方法”。
信息教研组
欧云老师开设的《用数据说话---数据收集与编辑》,作为一个章节的开始,以完成常外学生体质情况分析报告为单元任务导入,培养学生主动用数据说话的意识,同时也激发学生学习WPS表格软件的兴趣。信息技术教研员朱世周点评说:“这节课非常成功,注重学生育人价值观,培养学生使用数据来说话的科学态度。欧老师基本功扎实,讲课清晰,如果能把学生讨论加入上课环节,互动会更强。”
陈亮老师开设的《数据处理与统计---基本功能》,主要讲解公式和函数两个概念,通过微课培养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索的意识。同时在教学中增设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系列内容,扩充了情境,提高了学生对数据的处理能力同时锻炼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省中曹文老师点评陈老师的课,认为课堂环节流畅,提问针对性强,学生体验较好。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大胆尝试课堂资源,有一定的创意,如果能准确抓住教学资源呈现时机,效果会更好。
地理教研组
杨敬伟、强晨老师分别开设了《交通运输》、《人口与人种》两节公开课,市地理教研员朱志刚老师全程参与了听评课活动。
杨老师的课堂讲解细致、清晰,带领同学们认识交通运输在国家社会、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强老师的课堂注重图文转换的思维方式训练,紧密联系国家人口政策的方向调整。朱老师对两位老师扎实的基本功和常外地理组一贯的优良传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教学研究是提升教学质效的助推器,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阵地。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实施地理课程,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是我组教师正在并将继续努力探索的内容。
美术教研组
美术组由虞惠丽老师和丁瑜老师开设两节展示课,前来听课的有钟楼实验中学、清潭中学和前黄实验中学的专家和老师。
下午第2节课先由虞惠丽老师向大家展示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民间手工艺蓝印花布的审美实践课程。在课中,通过大量的图文,详细的介绍了蓝印花布的产生、发展、应用及其独特的图案纹样和制作工艺。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了蓝印花布的工艺过程,并且认识蓝印花布中纹样的创意方式。
下午第3节课,丁瑜老师又带领大家赏析了西方肖像画。课程吃了解决什么是肖像、肖像画的发展、风格演变外,还充分理解和体会肖像画中的情感表达及精神的价值体现。
两位老师的课精彩纷呈,受到了听课老师和专家的一致好评。在评课环节中,首先由学校邀请的专家姜燕青老师对两位老师的展示课进行评课,姜老师说到虞惠丽老师的教态自然,并能够轻松自如的驾驭整节课,课程的制作工艺与仿制过程衔接的很好,学生作业部分让他看到了老师把材料发挥了更大的价值,表示受益匪浅。但是老师如果可以把纹样的构图和寓意在作业中深入、丰富学生的练习会更好。对于丁瑜老师的欣赏课,姜老师也提出了很多建议。首先对于丁老师的教学处理的很好,梵高的自画像作为切入点,有点有面进行了肯定。其次提出不足,教室教态拘谨,说话不够口语化,设计问题尽量简化。
来自清潭中学的王老师对于这两位老师的展示课也有自己的3点见解。第一,两位老师的课程导入新颖,亲切自然,意境优美。第二,两位老师都基于课本进行教学,合理利用教材。第三,两位老师课前准备相当充分,课堂效果很好。
音乐教研组
娄巍和顾静婷两位老师分别在八、九年级开设了两节公开课。省常中音乐教研组长杨英老师作为受邀专家参与了听评课活动。
娄巍老师开设了一节以《参军去》为课题的综合课。娄老师围绕教学目标带领学生们感受丰富多彩的戏剧表演艺术。重点以学唱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的著名咏叹调《参军去》为主要内容,整堂课,学生在老师清晰的讲解和示范引导中,不仅了解了歌剧艺术的特点,还能用自信优美的歌声演唱经典的歌剧选段。同时,中音竖笛的演奏也拓宽了学生们的艺术表现力。
顾静婷老师开设了一节以《孤独的牧羊人》为课题的歌唱教学课。全课以音乐剧《音乐之声》中的经典歌曲《孤独的牧羊人》为重点内容。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感受了约德尔调极富特色的艺术魅力,学生们边欣赏边模仿学唱,在同学们自信欢快的歌声中结束了整堂课。
省中杨英老师在听课之后对上课的两位老师和常外学生的表现给予了肯定和赞扬。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希望我们全组音乐教师能以此次教学研究系列活动为契机,不断深入研究音乐课堂教育教学,使我校的艺术教育再上新的台阶。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课堂教学展示活动虽圆满结束,但常外的教学研究永远在路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