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下午第四节课,常州外国语学校全体班主任齐聚在蔼然厅,聆听了来自优秀班主任的智慧分享,在这乍暖还寒的天气里,感受到班主任的教育温度。
首先,徐丹旦老师与我们分享了她的德育案例——《阳光评价,让灰色学生亮起来》。作为班主任,难免会碰到问题学生。那么,往往备受“冷遇”的问题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才能重新点亮他们生命中的“阳光”呢?徐老师的独门秘笈是:“一星”、“一本”、“一记”、“一卡”、“一餐”。具体来讲,就是用“成功之星”的奖励模式激励他们;利用家校练习本做好家校沟通;利用“每日一记”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动向;以“优点卡”的形式点亮他们的闪光点;以“评优套餐”来激发他们加入到优秀的行列当中来。徐老师的智慧分享让我们知道,只有激励,才能点亮明媚。
接着,朱惠老师带来《小风波背后的大思考》。朱老师讲述了她在发现班级里学生的恶作剧时,如何用“冷处理”找出背后“真相”,又通过“热处理”,激励学生勇敢诚实地面对自己所犯的错误。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在遇到问题时,我们需要冷静;在处理问题时,我们需要宽容。在“冷处理”和“热处理”之间,我们必须把握时机和程度。
郑燕芬老师《心灵的震撼——自罚》同样给我们带来心灵的震撼。晚自习学生没有遵守班级规章制度,看到学生吵闹之后,郑老师并没有大发雷霆,以寻常的发火来终结此事,而是在学生面前反思了自己,自罚抄班规五遍并背诵。当她将五遍班规抄写好贴在讲台上时,学生感受到了震撼;当她将班规当着所有学生的面背诵时,学生第一次真正懂得了班规。郑老师的案例让我们明白,适当的沉默有时效果更好,当老师树立了敢于承担的榜样时,学生就会从心底里深深记得,老师言行示范所带来的教育影响。
在交流会的最后,来自常州北郊高级中学,获得省班主任基本功一等奖的王俊老师为我们带来他的主题报告——《做个有教育温度的班主任》。王老师将教育的温度分为:35度的理性、40度的热情和36.7度的常态。“35度的理性”: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王老师从“班集体”三个字的文字上溯源,古文中的“班”字,是指将信物的瑞玉切成两半;“集”字,表示大量鸟儿栖息在同一棵树上;“体”字,是指装在器皿中用于祭祀的物品。由此,王老师理解中的班级,等同于:精神的殿堂、学习的乐园、生活的家园,由此,便有了他的“家•园”文化。“40度的热情”:王老师在班级关键的发展时期,会设立“班级节”这样的活动,来作为一个班级感情的凝聚点。比如,在期中考试后,召开“今天我们要祝谁生日快乐”为主题的“班级节”,感动学生,凝聚情感。“36.7度的常态”:在常态化的班级管理中,要做好班级引领、自我审视,让目标成为德育的“空气”。
郭涵老师说过,我们不期望成为教育家,但要以教育家的心态去做教育。王老师用生动的案例告诉我们,作为教师,他可以埋头于自己的事业,他的内心宁静而平和,他可以凭借做教育的内驱力,善为教育、甘为教育、静为教育,他的生命之树将是常青的。历史上自然生长的教育家概莫如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