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教师发展>>学术活动>>文章内容
行政听评课记录——李枝花历史课《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
 
发布时间:2017-05-1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李枝花

 

l 教学设计

v 课程标准:

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通过清代中期以来的闭关锁国政策,了解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v 教学目标:

1、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基本事实,认识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对外开放的表现,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2、通过了解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所采取的措施,认识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v 教材分析:

本课“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紧扣本单元的主题“明清王朝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体现了在对外关系上从开放逐渐走向封闭的变化。郑和下西洋和闭关锁国分别体现了“开放”与“封闭”这一明清时期对外交往的特点变化。郑和下西洋在中国对外交往的历史上有着承上的地位,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和平交往,发展了中国同亚非各国和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但消耗明朝国力,在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之际,统治者的政策趋于保守,中国逐渐关闭了对外的大门。清为维护统治,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虽然在一定时期抵御外来侵略,但阻碍了社会发展进步,最终落后于世界。

v 教学重点:正确认识和评价郑和下西洋是本课重点

v 教学难点:理解闭关政策的含义及其影响

v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环节一

情境导入

视频展示非洲斯瓦西里海岸,流传在这里的故事讲述了多年前发生的一桩怪事,那一天,永远得改变了当地人的生活……选自《寰宇地理》

问题1: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支神秘船队的统帅是谁吗?(那位了不起的船队统帅叫郑和,他在600年前就驾着大船征服了大海,七下西洋。这是中国一次空前主动的外交,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可是,这样的壮举很快就成为弊政,而中国也开始关起古老的大门,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引入课题:《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

 

情景带入,形成有关郑和下西洋直观印象,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增强学习兴趣

环节二

自主阅读

概括思考

一、郑和下西洋

情境创设:明成祖招贤令

问题2指出诏令中明成祖派人下西洋的目的?

郑和简介

展示地图:郑和下西洋地图

问题3:西洋在哪里?

问题4:郑和前后到达三十多个国家,整天面对茫茫的大海,他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呢?

问题5她凭借了那些条件呢?

对比归纳:中西航海大比拼,对比郑和与哥伦布的航海,概括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展示材料(文字、图片):分析归纳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与经济交流;推动华侨移居南洋,促进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弊端。

自主阅读,培养学生读图能力,以及提取有效信息及归纳概括的能力;发挥想象,归纳郑和下西洋的条件。通过中西航海多方面对比和阅读分析材料,体会郑和下西洋的积极意义。结合史实,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弊端。培养辩证思维,提高比较分析能力。

 

环节

情境感悟

展示交流

二、闭关政策

(过渡:那么到了清朝的时候,我们的对外交往是先进了还是落后了呢?)

展示图片:17-18世纪中西方绘制的世界地图,说明中国越来越不了解世界,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

情境故事:张元隆冤案

故事讲述马嘎尔尼来华,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清实行闭关政策的原因。

展示材料:马克思对闭关政策的不同评价

问题6:如何评价“闭关政策”?

展示视频:《大国崛起》片头

展示图片:中西方在经济、政治、思想、军事等方面的差距;

展示材料:马嘎尔尼回英国后讲的一段话

仔细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提高材料阅读分析能力;

通过图片的直观冲击和生动的故事讲述,了解闭关政策的具体变现,分析实行闭关政策的原因。

通过材料阅读分析,概括闭关政策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材料阅读分析能力,培养辩证思维。

通过视频和直观的图片对比,体会中西方之间的差距。

 

环节

知识总结

放眼未来

 

(板书设计):本课重点讲了两个知识点:郑和下西洋(明初,开放的政策)和闭关锁国(清,保守落后的对外政策),历史的实践证明,汉唐对外开放与包容,锐意探索与和平铸造国运昌盛之道!相反,自我封闭、夜郎自大只会断送民族生机,走向衰落!

问题7:所以,今天我们该怎么做?启示:坚持开放

今天的我们比过去任何时代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郑和的伟大,我们纪念他开拓创新、扬帆万里、睦邻友好的精神,而我们明天的发展,就要向他一样避风斩浪、勇往直前,再创中华民族的辉煌!

学生进行知识归纳记忆,通过对两种政策,两个结果的对比,培养对外开放、全面交流的意识,增强民族使命感和公民责任心。

 

 

 

 

 

 

 

 

 

 

l 评课记录:

1、时间:2017年5月11日上午三四节

2、听课班级:七(11)班

3、听课人员:周华、李忠俊、孙建军、刘薇

4、优点:作为常规课是比较成功的,课堂容量大,知识点分析到位,合理利用比较教学和史料教学方法,体现了整体史观和世界史观的理念。教学方式丰富,课件制作精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史论结合,史料的搜集和运用很合理到位。从整体上讲,做了充分的准备,备课很到位,备教材,备学生,重难点进行了有效突破,充分进行材料挖掘分析,采用比较教学(横向的前后比较,纵向的中西比较),体现了教师个人具有很高的综合素质,语言表达流畅知识掌控娴熟,专业功底深厚。

5、不足:

(1)老师讲的多,给学生的发挥空间相对较少;从学生层面讲,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少;

(2)导入的过渡语言还需丰富,第一则视频的教学价值小,可以省去;

(3)对学生的史料提炼、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还不够,材料分析还流于形式,更在于老师的表达,缺乏学生的思维训练,注意史论结合;

(4)对事件影响的呈现可以一点点分析,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5)最后一部分中西比较可以只给一点进行比较,节省出时间给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

(6)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兼顾多个水平的学生,减少无效问题,关注课堂生成。

6、个人反思:

(1)立足于教学目标的把握,关注学生的能力增长点,进行有效教学活动,合理利用史料,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尤其是培养学生的材料阅读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以后的九年级教学夯实基础,提升课堂趣味性,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2)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性,更多引入现实生活经验,例如讲闭关锁国可以联系现阶段的一带一路政策,与时代接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教学突出针对性,钻研教材教参,课前备课要充分,关注每节课的课堂效率,突显生成性,课堂生成是一节课最精彩的部分,多给孩子们思考和表达的时间与平台;

(4)关注学生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担当的培养,发挥历史学科的社会教育功能,当然要立足于教师本人精神世界的丰富,人格魅力的自我提升;

(5)根据常外学生特点,在以后教学中,我要更专注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结合学科思考程度的层次性,增加思维的挑战性,提高思维效能,让不同的学生参与思考;

(6)注重自身发展提升,多读书,在常规教学中提升基本功,在公开课的探索中研究新的教学范式,探索教学领域的前沿问题。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外国语学校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新北区辽河路55号    电话:(0519)8555780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