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们组共同学习了《科学发现者:化学概念与应用(上中下册)》,它是一部依据《美国科学教育标准》而编写的优秀教科书。全书条理清晰,内容丰富,共21章,构建了完整的化学学科知识体系。它不只是知识的简单介绍,而且把科学家发现这些知识的过程、思想与方法引入到教科书中,使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过程;同时还广泛利用各种资源,通过网络实验、调查实验及设计实验等不同类型的实验,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从多个侧面培养和引导学生的探究能力。读书交流会上,全组成员分享阅读的感受,也为后续化学教学指明了方向。以下分享该教材值得我们学习的几个突出特点。
1.实验选题新颖并且生活化,易激发学生兴趣。
美国教材实验大多来源于学生的学习和社会生活,无论是实验选题还是实验用品都注重体现生活化,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激发他们进行实验的兴趣。如教材中《家用酸和碱》实验用品均来自常见的生活日用品(包括指示剂),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很好地将化学知识与生活有机结合,而且减少了在实验过程中不必要的意外伤害,降低了实验的危险性,学生自然学得安全、轻松、愉悦。美国教材不但在内容上难度降低,而且在表现方法上形式多样,以期尽可能直观、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2.重视科学方法教育,把发展能力放首位。
美国教材大多以探究性实验为主,运用质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程序大体按“问题
—目标—器材准备—步骤—分析和讨论—应用和评估”的思路进行。如在实验《家用酸和碱
》中,教材就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柠檬汁(柠檬酸溶液)和滴眼液(硼砂溶液)之间pH的差别,从定性酸或碱强度的比较顺利过渡到定量 pH 的学习,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并指导学生运用变量、常量和控制手段的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实验内容突出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具备灵活性和开放性。
从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学科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为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搭起了桥梁,促进了学科间的紧密联系与发展。例如第1 章的化学实验《探究硬币的成分》,就注意与现实背景和历史背景相结合,将美国硬币的成分与美国经济关系作为实验背景来设计,很好的将化学与物理、历史、经济和生产等多方面联系,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4.重视实验安全,凸显人文关怀。
教材中的实验安全规则、安全警示图标、彩图和安全提示等方面内容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统一的实验安全教育知识体系,具备系统性、规范性、可操作性和连续性,同时也体现了人性化、形象化的设计理念。
“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愿大家一起在读书中成长,享受读书的快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