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蒋勋,我们并不陌生,知名画家、诗人与作家,他研究过梵高、高更、米开朗琪罗等著名画家,并出版相关著作。本次我们组的读书报告会所谈论的就是他的《西方美术史》,它举重若轻般缀穿起几千年的西方美术史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在雾霾茫茫的早晨,一束精神之光穿透迷雾之中,映入眼帘的是美丽的画幅,耳边响起的是美丽的文字,还有随之而来的读者之间的共鸣。
常芸老师读到“卡拉瓦乔”,卡拉瓦乔来自乡间,他学习了非常精密古典的油画画法,他孤独地流浪到罗马,他混迹于贫民之中,看到赌博、贪婪,看到人性的淫乱、残酷,看到市井小市民为小事而争吵斗殴,因此,卡拉瓦乔思考着“人”到底是什么?于是他眷恋美,他去瞻仰前辈大师们的伟大作品,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他更眷恋美丽青春的少年。然而,后来卡拉瓦乔背叛了崇高,背叛了庄严,背叛了美,看他笔下的大卫,一名俊美的少年,却一手持剑,一手提着刚刚割下的失败者血淋淋的人头,仔细看那惨伤而孤独的头,正是卡拉瓦乔自己。是他颠覆了美,是他为自己难堪、丑陋、他把自己绝望地呈现在众人面前!
陈丹斐老师读到“伦勃朗”,伦勃朗是17世纪荷兰画派最典型的巴洛克画家,也是西方美术近三百年来影响最深远的绘画大师。他的肖像画有些是个人肖像,但更多是团体的集体肖像,强调一种企业或集团中人与人的共同关系。他把荷兰的巴洛克带向理性与市民主义的道路,发掘出人性更深沉的生命价值。伦勃朗又擅长用光的明暗来体现空间层次。卡拉瓦乔创立的敏感对比法,被伦勃朗发展为更戏剧化的舞台灯光效果,营造出极神秘多变的气氛。
“死亡仍然是不可解的,笼罩在神秘中。如同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她静静地微笑着,仿佛领悟了心中极深的秘密,可是一言不发。她似乎笼罩在一片迷雾中,达·芬奇以雾状的渲染方式营造出画面神秘的光,扑朔迷离,使视觉被提高到哲学思维的高度,极耐人寻味”丁瑜老师读道,蒙娜丽莎是迷梦一般的人物形象,仿佛超越了性别、年龄,超越了人世间的贵贱美丑,变成生命永恒的一种存在形式。
而虞惠丽老师和欧阳旭老师喜欢的是“太阳之子”梵高的绘画,他融入了印象派的鲜艳色彩与画风,在法国南部阿尔,发展成成熟画风。我们所熟识的梵高因《向日葵》、《星空》而家喻户晓,但看看他的第一幅作品《吃马铃薯的人》,一个画面颜色昏暗,与之后鲜明狂放的风格截然不同,我们便对他这一生的故事所好奇。如果说画家将色彩演绎到极致,那便是梵高。
一上午的时间过的很快,在优美文字和传奇故事中悄然而逝,我们似乎还沉浸在某个画面中的悠闲角落,又或者痴迷于温暖的阳光午后,又或者在呐喊,在尖叫,我们的情绪被画幅牵连,久久不能释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