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告会会议记录
美术组围绕围绕学校“聚焦核心素养,打造品质课堂”教学系列研究活动主题,开展了别开生面的教研活动——学习《尹少淳——谈美术教育》读书报告会。
常芸:今天我们聚集在这里,一起来交流一下尹少淳的这本谈美术教育。我先说说我看了这本书后的一些浅显的想法。我在书中读到一段话,中国近代美术教育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从根本上来说,是人们对美术教育自身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美术教育是人类文化教育最早的门类之一,有美术就必然有美术教育,没有美术教育就不可能有美术的延续和发展。这段话让我对这本书有着极强的兴趣。本书提到美术教育的发展历史、分类,以及美术与美术教育的关系。美术教育的价值。都让我颠覆思想,重新建立美术教育体系。本书中提到主张美术教育本质价值观的人,十分强调美术对人类经验与认识的独特贡献,而这种贡献是其他人类活动所难以提供的。艾斯纳本人是主张美术教育本质价值观的人。我们认为,人类的活动都应遵循经济的原则,即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益。既然美术教育是包含多种价值的一种活动,那么,在每次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为什么不尽量实现其拥有的价值呢?一项活动既然具有多种价值,又何必人为地阻碍它们的实现呢?换句话说,既然能一箭数雕、一举多得,又何必去刻意寻求一箭一雕,一举一得呢?因此,我们主张对不同的美术教育价值观采取综合的态度,以便形成更为完善的美术教育价值体系,并力争在每次教学活动中尽可能多地实现其多重价值。在建构美术教育价值体系时,我们有必要将美术的价值与美术教育的价值的关系加以说明。我也有幸听过尹教授的讲座。其中核心素养也让我印象深刻。美术学科方面,综合考察美术特征、社会特征和教育之关系,专家们提炼出了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五个核心素养。它们将成为少儿美术的核心概念,引领其发展和变革。我认为对五个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表现的描述,是基础美术教育的高峰值。少儿时期则是获得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期,因此,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从少儿抓起。
看完本书,我最大的感想就是美术教育与教师自身分不开,作为教师的我们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完善教学理念,先提升自己,才能教育好学生。
陈丹斐:读完尹少淳谈美术教育整本书,我受益匪浅,对美术教育有了更多角度的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发现自己在知识储备上的不足。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需要多读书,增加知识储备量,才能更好进行美术教育的研究以及实践活动。首先,尹老师将美术教育看为一个点,提出要从点内和点外两个角度的来思考美术教育。这就告诉我们不能做井底之蛙,要不断的充实专业内知识,同时不能忽视专业外的积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继而从改良国民性的角度,尹老师提出的高素养,精专业的美术教育目的,为我们现实的教育教学指出方向。第三章将审美和创新作为了一组相对的概念提出,角度新奇,论述了审美和创新的对立统一关系,即是继承和发展的对立统一,给人以对美,审美究竟是什么的深入思考。第七章重点阐释了美术教学中的学生主体,学生中心的教学观。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几条要点,对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进行了梳理和总结,需要每一个老师学习与谨记。第八章中,尹老师提出了儿童美术最重要的价值发展,以及其中两个取向的极科学理性主义和浪漫表现主义。如何把握儿童美术教学的度是值得探究的,在我看来,也许是科学理性主义规定了边界,而浪漫表现主义是可以在边界中自由畅游。谈到中国画的传统与创新第十章时,尹老师说事实上,一旦一种艺术形式成熟之后,人们就会变得谨慎起来,唯恐过多的变化,会丧失对之业已形成的认识。在美术教学中也是如此,由于人们具有这种思维惯性,再加上教学中工作量的繁重,一种教学模式形成后在教学中大行其道的情况比比皆是。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是要加强学习,只有在扩大学术视野的情况下才会有思考 “求变”的意识,二是只有在把教学从职业当成事业、在教学中寻求幸福和快乐的情况下才会积极思考求变的意识。在中国画中,成熟的艺术形式被突破意味着创新与发展,教学模式被突破的时候,其实教师得到的是一种进步与超越。对设计和工艺关系的探讨,以及对中国画传统和创新的探讨,带给我的是对课程内容逻辑上和课程意义上的更广泛角度的思考。从人类行为的角度去理解工艺和设计的意义,才会在课堂上不会顾此失彼,而是注意到二者的关联和价值。对中国画的笔墨的认识,也体现出中国画如果不通过技法,难以去赏析文化,突现了技法课的重要性。尹老师对构建中国自己的美术教育解释系统的呼吁,是从宏观角度对美术教育的研究和思考,将具体学科(美术教育)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一方面是对自身的严格要求,一方面也体现出对美术教育工作者的期望。最后一章总体且细致地阐释了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是对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梳理。其中几个要点提出,对之后教师进行课程设计有很大的帮助和借鉴意义,需要仔细研读。总体而言,尹老师的这本书,从不同的角度谈及了美术教育的方方面面,虽不能说涉及全面,但涉及面极广,不论是微观的具体操作指导,还是宏观的统领方向,美术教育的大事小情都包含在这薄薄的一本书中。那么,作为美术教师来说,认识与发现这些关联是极其必要的。应了解美术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即帮助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尽管全面发展似乎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但是美术教育却有利于培养受教育人的相关能力,比如:创新、观察、动手。但在教学中,面临不同的美术种类,不同的观念导向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在中国画的教学中,就面临着如何权衡传统与创新之间的轻重,但对于用什么样的方法,个人认为,不需要界定在某一个概念范围内,而是哪种有利于发展,就拿来用。适合自己的,符合本校学生特性的才是最好的。
丁瑜:看完尹少淳谈美术教育整本书后,我对美术教育有了更多角度的更深入的认识,有高屋建瓴式的哲学思考,也有查漏补缺式的细节填补。全书精选了十三个话题,以谈话的方式就美术教育的哲学思考、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中的核心问题展开论述。十三个观点鲜明、深刻、符合时代特征,并以亲切自然、幽默风趣的语言加以阐释,尤其是对于当今课程改革中核心素养的论述,为教材编写工作、一线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现代美术教育的一种重要趋势就是迫求最大限度地全面实现美术教育所涵括的这些价值。为了充分实现美术教育的价值系统,应该改进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教育整体环境和教学局部环境,而扩展和丰富美术教育的内容则更具有基础性的意义。尹少淳认为:我们的美术教育应以更宽广的胸怀包揽更多的美术样式,除具象美术教育外,引入意象和抽象美术教育的内容,将会给我国普通美术教育抹上绚丽的色彩。何谓具象、意象、抽象美术?据尹少淳的释义,具象美术是指全面客观再现视网映象或者说是忠实宏观地描绘事物真实面貌的美术样式。意象美术是指美术作品的表现对象在某种程度上与我们所见的世界不一致,但仍能找到客观对应物的视觉表现样式,也就是说不管人们为了表达自己的主观认识和情感而如何夸张、省略或改变形象,但我们仍可以从中认出我们所知道的一些事物。意象美术是一种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美术样式。抽象美术是由纯粹形式因素表现的美术式样,没有任何可识的客观再现内容,认不出它具有何种客观现实的形象。在中国普通美术教育的园地中,写实的具象美术尚占据着统治的地位。其实在中国的绘画传统中,意象倒是个备受青睐的词典。中国思维的特点是感性形象与抽象意义结合起来,因此可以说中国传统思维是一种以具体形象表现抽象意义的意象思维,这种思维特点必然要渗入中国人的意识形态和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而艺术受其影响尤深。中国传统美术的造型是把握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度量上的。以事物之间的同构性为基础的抽象美术教育在加强创造性、主动性,注意韵律感和形式感等方面也为美术教育价值的充分实现开辟了新的领域。当然,普通美术教育的三个类型之间并非径渭分明,截然相距,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渗透的。在具体教学方法上,三者也存在互相交替、转化和助益的可能。可见,如果我们囿于美术只是逼真模仿现实的观念,固守具象写实的阵地,而拒绝其他样式美术教育的引入,那么我国美术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可能会受到阻截,并产生难以避免的局限性。另外,尹教授在书的最后阐述了他对当下最热门的学科核心素养的看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尹教授列举了很多生动的实例帮助我们理解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通过这次读书会,我受益匪浅。
虞惠丽:阅读了尹少淳先生的谈美术教育,我仿佛享用了一道精神大餐,内心欢愉不言而喻。其中受益最大的是第三章冤家路宽审美与创新的矛盾与统一。尹少淳用“冤家”这个有意思的词来形容审美与创新,确实很恰当,新的东西不一定被认为美,而美的东西不一定被认为新,它们之间存在似乎难以调和的矛盾,需要通过改变观念和选择合适的方式,达到和谐统一,并形成交互、动态的关系。分别从审美能力的美,创新能力的新一一论述,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借用审美的名义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那么到底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文中总结了几点:一教师营造刺激想象的情境,鼓励学生在进行表现时,充分发挥想象力,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二设计教学。三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欣赏日出·印象这幅画时,大部分学生说这张画很真实,但有学生给过我这样的回答,他说:老师,我觉得这幅画很模糊,就真的跟印象中、记忆中的一样。我的回答是你和当时人们的眼观一样,很独特,当时一名新闻记者讽刺莫奈的画是"对美与真实的否定,只能给人一种印象。这是一幅海景写生画,整个画面笼罩在稀薄的灰色调中,笔触画得非常随意、零乱,展示了一种雾气交融的景象。日出时,海上雾气迷朦,水中反射着天空和太阳的颜色.岸上景色隐隐约约,模模糊糊看不清,给人一种瞬间的感受。这就是印象主义的由来,在学生的提问中,自然而然的就解决了难点,通过肯定孩子的回答,让学生增强自信,我认为这也是一种创新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只有学生敢于提出疑问,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审美才会得到增强,模仿画家的创新思维与方法,慢慢创新。
欧阳旭:看着尹老师在书中分享的所闻所感所得,感悟甚多。而阅读中最有感悟的就是他对儿童绘画的一点己见。尹少淳教授用事例、用图像、用隐喻等方式把美术教育的理论讲得浅显明白,从美术教育的产生、意义与价值到美术课程的特征、三维目标以及美术教学的学科核心素养。当今很多心理学家收集了大量的儿童绘画作品,提出了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的概念,虽说观点不一,但对于三个基本分期是公认的,这就是涂鸦期、样式期和写实期。毕加索这样说当我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可以像拉斐尔那样作画。后来我花费了很多年来学习如何像一个孩子那样画画。毕加索理解画作的真谛:用孩子般的眼睛去观看, 孩子眼里看到什么,就是画什么,他们想当然的去乱画,因为孩子们的作品都是浑然天成,他们纯真、自然,不加修饰,世界在他们的眼中是非常迷人的,他们画出来的物体非常夸张、变形。这也就是尹教授所说的涂鸦期,儿童总是用坦率的画笔记录着生活,表达着自己的想法。他们的作品呈现着艺术创作最初的、也是最纯粹的源泉,是众多艺术大师所毕生追求的。被贡布里希称为的画知不画见便是儿童绘画的样式期,这其实也是最重要最核心的阶段,学生在这个阶段中要保持涂鸦期的创造力,同时也要在续接样式,他们会用一种图示表示鸟类,用一种图示表示鸟类……两者的衔接最主要的就是样式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如果传授创新意识而不是具体做法,那儿童绘画的教学就沉潜下去了,这也是我们所追求的美术教育。学生和家长最期待的莫过于第三阶段的写实期,这也是贡布里希称之的由画知到画见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进步快,自信满满,但如果只是一味的追求写实,那很多人的绘画之路也就终止了。对于现代社会大部分的成人来讲,凭印象画画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可能跟当时幼儿教育有关也可能有其他什么原因,我们不爱画不愿意画,说的严重一些,我们缺失一种表达自我的能力。现如今的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帮助学生画出用来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绘画,锻炼其作为人类凭印象画画的能力,进而学会耐心的观察世界,保持对周边一切事物感兴趣的热情。一直坚信,美,有时就是一份内心的喜悦,而绘画就是激发和保存这份喜悦的能力之一。美育,不在于教授绘画技巧,不介意是否画的逼真,而是作为一个人,在成长之初,尝试着对“美”的第一次触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