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校园动态>>文章内容
常外2018课堂公开日活动报道(一)
 
发布时间:2018-12-1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常州外国语学校

 

常州外国语学校2018年教学研究公开展示活动

 

聚焦核心素养 打造品质课堂

 

20181213日,我校开展了以“聚焦核心素养,打造品质课堂”为主题的对外教学研究公开展示活动。此次活动是我校今年系列教学研究活动的重头戏,涉及到各年级各学科,是对我校课堂教学的一次全面的检验及全方位的展示。经过数个星期的精心准备,我校老师为来访的全市各校同行,以及各学科的专家们奉献了一场课堂教学的精彩盛宴。

让我们伴着文字和图片来回顾这一场场连台好戏吧!

 

七年级语文

让我们笔下的每一篇作文,真情实感,引人入胜,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和写作技巧。1213日下午,在常外蔼然厅,座无虚席,一节名为“情真意切·为情而造文”的作文公开课在这里举行,主讲老师为尤建峰老师。在写作课堂的开始,尤老师由一篇《你是我的太阳》引入课堂内容,又以该文做例,向我们展现了直抒胸臆与环境描写两种方法,接着,尤老师又以一篇《围墙外边》引出细节描写与巧用修辞。尔后,又用我们所熟悉的课文《散步》、《雨的四季》和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更让我们直观清楚的感受到情感的魅力。他用简单易懂又不失美感的语言,为我们上了精彩有趣的一课。

接下来,进入同学们的实践环节。我们分别在学习完《你是我的太阳》和《围墙外边》后,运用所学方法续写了这两篇文章。同学们的上课效率很高,奋笔疾书,文思如泉涌。每一位回答问题的同学落落大方,文采斐然,对情感部分,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从而更好的塑造了人物,表现了主题。

 

 

 

 

八年级语文

解华志老师教授课文为《中国石拱桥》。本次研究课为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初始课。课堂首先由总体梳理课文脉络引起,学生通过概括中国石拱桥主要特点,清楚了解了课文的说明顺序。认识课文主要说明方法并指出所举典例,其次,学生对赵州桥与卢沟桥二者的特点进行辨析,理解作者举例的原因与用意。之后,针对不同的说明方法,解老师以课文中内容简要阐释,并结合学生对说明方法的运用的自主探究,进一步加深了学生的理解。此外,学生通过对比原句与删减句,更深入了解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条理性的特点。

梁增红老师在评课中首先对课堂的轻松氛围做出了表扬,并表示,整体课堂教学以实用性和逻辑性为基础,完全体现了说明文教学的特色。

 

 

 

九年级语文

金菊老师以文章的写作背景导入,讲述了这篇文章的前世今生,帮助同学们快速地投入到课堂中。课堂主体分为三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板块:“绿水波平初含情”、“却将浓墨点美绿”、“他山之绿以琢玉”。“绿水波平初含情”部分带着同学们再次感受课文结构明了、绿意盎然、感情深挚的艺术世界。“却将浓墨点美绿”部分则着重从语句优美而富于变化、用词精准典雅、情感真切真挚等方面与同学们一起将文章的语言细细品味,慢慢雕琢。“他山之绿以琢玉”部分则根据课堂学习将同学字斟句酌部分有待提高的的片段进行修改、优化,做到学以致用,实现知识的迁移。

课后,特级教师梁增红老师从散文是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个性化的情感切入,以体性、类性、篇性三个方面对这节课的解读进行了评价。他认为金菊老师的课堂从用词典雅、句式优美且富于变化等几方面来组织内容,抓住了散文学习的关键:个性化的语言,并为此做出了很大的努力,通过找、析、读三个环节丝丝入扣。尤其是“绿”和“带”有什么关系以及“绿”和“眼”有什么关系的追问很有价值,是一节思维有含量、活动有质量、内容有分量的优质课堂。

 

 

 

七年级数学

谢屹老师开设了名为:“动静之间皆风景----巧解钟面角问题“”的校际公开课。课堂注重操作实践,学生参与度高,气氛热烈。本课运用割补法求解静态夹角问题,利用转化和数形结合思想画线段图解动态问题,在动静结合中深刻体会钟面问题中丰富的数学知识。

课后吴亚红校长评课,她说:这节课蕴含了数学抽象、直观想象、计算能力的综合运用。切入点细小,明确。基于标准目标,效率高,务实性好,带有丰富操作性的体验,将课落实到了数学建模和运算。在学生方面:她谈到学生合作交流水平比较高,但表述有待提高。总之吴校的评课中肯落到了实处,值得青年教师的学习和借鉴。

 

 

八年级数学

八年级管燕岭老师的《用一次函数解决问题——面积》,以两条函数图象为背景,一方面探究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根据坐标求三角形面积,尤其是对三边都不与坐标轴共线或平行的三角形面积展开充分讨论;另一方面探究根据三边都不与坐标轴共线或平行的三角形面积求点的坐标。老师上课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善于引导,层层递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在老师的引导与激发下,学生举手积极,发言非常精彩,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运算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外校专家对老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给予充分肯定,整节课充分培养激发了学生逻辑推理的数学核心素养之一,同时还培养学生直观想象、运算能力等核心素养,整个课堂自主平等,学生参与度很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听课老师赞赏,不仅发言积极且语言的表达规范,而且发言内容有深度有创新,学生的数学素养很高。

 

 

九年级数学:

吴玲芳老师的课聚焦在数学素养,数学抽象建模思想;通过手持钟表,添出圆的模型;通过列方程解决问题,思维过程和运算过程的呈现,每道题板书在几何画板上呈现出来;紧紧围绕核心素养进行选题,切入点小,专题性很强,基于标准的教学,目标定位精确,效率高

体现技术的融合,几何画板用得恰到好处,动态展示了动点的运动轨迹;学生的表达能力概括到位,尤其是八九年级学生,这是长期沉淀的成果;语言流畅,规范,师生互动到位,教学效果明显,学生学会并会计算,特殊角的存在,建模思想和学生的掌握到位。

 

 

 

 

七八年级英语

1213日下午,英语组七年级滕江老师和八年级李亚男老师在录播教室各开了一节精彩新颖而有深度的英语报刊阅读课。

滕老师上课的主题是emoji,教学设计思路清晰。首先猜测简单的emoji含义,从第一篇补充阅读了解emoji的起源和现状。然后从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使用习惯等。通过对emoji的了解,滕老师告诉学生更多有关于emoji的用途,如可以编出电影的名字,可以编出对话(猜测意图),制作成微电影。从各国的人都能看懂emoji微电影这个观点,引Emojis can cross language barriers的特征,并对年轻人喜爱emoji的阅读篇目进行阅读,了解原因。从答案中show peoples personalities 引出和报刊阅读材料相关的两个表情,并进行文章的处理。从文中提出的表层意义和隐含意义来规范学生对emoji的使用。最后滕老师请同学们对emoji的使用进行了精彩的辩论。

李亚男老师先通过讲数字素养,来探讨在当这个网络社会,如何stay safe online。接着导入到报刊文章中古的名字,古人的才能,古人的诗歌。接着让学生欣赏了中文诗歌《早发白帝城》,李老师想通过中英文版本的诗歌朗读,让学生体会不同语言的魅力。随后李老师还播放《登鹳雀楼》的视频,引导学生进一步比较中英文的语言之美。最后,让学生用英文讨论了更喜欢哪个版本,中文版本还是英文版本,并详细阐述原因。以及让学生们讨论为什么现在很多中文诗歌会改编成英文?学生如何利用网络这一媒介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在专家评课环节,常州市教科院刘芸老师分别点评了2位老师的报刊课。刘老师说,滕老师的课体现了英语教学的三个层次:学英语、用英语、学习语言的神。滕老师的课主题意义有连接,有连贯性思考,对主题有认识,是很好的一堂文化课。李亚男老师的课扩大了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面,教授学生阅读策略,学习过程中获得了乐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素养,符合学习的逻辑性、批判性和发散性要求,同样也是很好的一堂文化课。

 

 

 

 

九年级英语

1213日下午,常州外国语学校九年级英语备课组岳晓姝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堂精彩纷呈的单元导入课。岳晓姝老师课堂活动从创设情境导入,到学生有效输出,环环相扣,主题突出,层次分明。首些,岳老师设计了贴近学生实际的有趣的教学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兴趣;接着,岳老师利用书本材料设计多项操练,难度适当,确保了知识点的有效掌握。此外,岳老师补充了详实的课外材料,不仅通过听力练习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而且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最后,岳老师通过大活动输出,鼓励学生结合自身观点,综合使用本节课所学所知,学以致用,有效达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课后,市教研员刘芸老师就岳老师的课作了点评:1. 岳老师这节课围绕单元主题“侦探故事”有效展开各项活动,各项活动有机联系,设计具有合理性。2. 岳老师创造性地补充文本,描述丰满,给学生不断提供信息沟,促进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逻辑性。3.在课堂设计中,岳老师使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信息,活动具有可视性。4.岳老师给学生的输入厚实,输出水到渠成,真正做到了汇报有支架,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

 

 

 

物理:

物理组于少飞老师在八年级12班展示了一节别具一格的《5.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 本节课重点让同学们对原先简单的长度测量有了新的认知,并对长度的单位建立了概念,以及学会了如何正确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于老师在立足于常态还是立足于创新和变化,最终考虑结合现状和实际情况,在课里重点突出了几点内容,刻度尺使用,尤其是自制教具刻度尺,学生的参与度很好,本节课设计板块清晰,时间分配合理,反映出于老师扎实的基本功,师生互动的提问和临场解决问题表现地非常好。

课后张海燕老师评课时对于老师的课给予了高度认可,教学设计里,课堂设计中需要兼顾到让学生可以在物理课中,亲近环境亲近自然,通过自制教具详细而生动地展示出估读的重要性,多媒体应用地合理有效。 教态亲切自然,结构严密完整,课堂引入贴切生活,言简意赅,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都是开放式,对学生的思维培养非常重要,对于问什么,怎么问,需要揣摩学生的思维。介绍长度时都拿来与身体的部位进行比较,特别贴近生活,对于单位的换算,张海燕老师也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需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加深理解

顾丹萍老师在九年级15班展示了一节生动而严谨的《14.4欧姆定律的应用》,对于节奏紧凑的九年级,顾老师从调光灯的引入到后面各种生活中电路问题的分析,设计思路层层递进,思维缜密,调动了学生的思考,增加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讲解过程和学生的分析应该更加细腻,兼顾到大部分同学的思考。

评课老师们给予一致好评,张海燕老师和张义勇老师提出,虽然同样的课题,因为侧重点的不同,顾丹萍老师上出了不同的效果,如何让孩子有方法的学,对于课堂的设计,一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其实就一两个,那如何让学生有兴趣地学变得很重要,注重环节的设计,基于教学的研究,如何将常态课上的更好。同时,顾老师非常注意课堂中语言的停顿,以及增加师生的互动敢于让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犯错,然后再纠错,加深学生的印象,是一节拿得出手的好课!

 

 

 

 

 

化学:

王佳老师的《溶液浓度的表示》这节内容安排在物质在水中的分散之后,衔接自然而又符合研究的一般顺序。溶液浓度的因素影响在生活中学生们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本节内容主要从定量的角度研究溶液的浓度。通过计算使学生认识到溶液中溶质和溶剂存在着定量的关系,并且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让其感受到溶液各组分的“量”,且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研究的严谨性。本节课以盐水洗鼻贯穿,学习的同时使之感受到化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学以致用。

王雁婷老师的《物质在水中的分散》课堂,引入学生非常喜爱的奥利奥饼干溶于水的素材,激发了学生高昂的学习情趣,整节课按照学生自主实验探究-----归纳总结悬浊液乳浊液溶液的特点----溶液的组成---溶液的作用----乳化---练习小结进行。课堂上老师适当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学习内容和一些与学习内容有关的素材,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彻底。选择了核心内容进行探究,突出了教学重点──分类方法,通过动画使学生对原本比较陌生的内容例如食盐和蔗糖溶解进行了解,加深学生的印象。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贴近生活实际,并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体会科学就在身边和领悟科学的魅力,同时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感情。同时,多媒体的运用也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降低的学习的难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动力。

参与听课评课的老师认为王雁婷老师的课情境新颖,贯穿始终,问题精巧,层层递进,板书简洁,条理清晰,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板书,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落实探究,强化素养。王佳老师的课情境引入生动,素材真实,贴近生活,非常接地气!课的主题突出,主线清晰,围绕主题设计了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让学生充分体验化学实验活动,在体验中逐步构建知识框架。可以看出教师对学情和教材都经过了审慎的思考,对教学重难点做了选择,作了细致的处理,通过图表数据将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引导学生对重点问题进行透彻的分析。

 

 

 

 

 

历史组:

孙建军老师在九年级开设了《美国内战》一课。本节课以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为研究目标,课堂教学中从“小组合作学习、史料解读、时间轴的运用、历史地图的运用”等多种教学策略为抓手,充分展示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尤其关注九年级学生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及历史语言的表达能力方面的培养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李枝花老师在七年级开设了《三国鼎立》一课,结合常外七年级学生的学情,紧扣课标要求,展开教学内容。第一部分:战争篇,汉室衰微逐鹿中原,主要讲解了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第二部分:国家篇,三分天下谋求统一,主要介绍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以及各国采取的发展经济的措施;第三部分:英雄篇,乱世英雄豪情壮志,以曹操为例,教学生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评价历史人物;第四篇:统一篇,统一大流众望所归,帮助学生明确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维护祖国统一,期盼祖国早日实现统一大业。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了视频欣赏、课本剧、课堂讨论、地图观察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活动形式。

在评课环节,各位老师各抒己见,黄天庆老师也对两位老师进行了高度评价,两位老师课堂教学语言规范、课件精美、教学设计有预设感和节奏感、师生互动好、学生讨论积极投入、学习方法多样灵活,教学过程中也彰显了老师的教育机智。黄老师也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给出了一些指导性的建议,如:视频不宜过多,多材料要注意充分挖掘,历史与现实的问题要处理好,紧扣课标进行教学设计,多关注历史事件间的逻辑联系等。最后,黄老师指出初高中历史教学是一脉相承的,初中教学要打好知识和能力基础,初中老师也应多关注高中教材,教学设计要将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有效结合,每一个环节精打细磨,以达到最好的效果。对学生要更多进行启发引导,设问引导,进行逻辑推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所以课堂中也要多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和生成,师生在课堂中形成共同的场域。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外国语学校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新北区辽河路55号    电话:(0519)8555780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