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在充满了思维碰撞的课堂教学开放日活动后,下午五点,常外青年教师齐聚怡然厅参加智慧校园项目研讨活动。
活动伊始,黄金松校长首先强调提升教师个人信息化素养也是必备的技能与要求以适应未来教学的需要。借此引出,常州市教科院信息中心主任黄炎主任所带来的名为《用技术解决问题——初探数字化学习中的技术》的微讲座。
黄主任主要从环境,资源,方式三个板块来阐述智慧校园的发展方向。
一、环境 开篇介绍近年来所追踪的新技术,如社交媒体技术、可视化技术、互联网技术、学习技术等。说明,这些科幻小说般技术的出现,预告智慧校园就快成为现实。
二、资源 通过介绍概念溯源、设计原则、内容类型、主要制作方式等方面,黄主任详细解读了关于微课视频制作的重难点。
三、方式 学习方式变革的“适者生存”、因人而异”“周期缩短”等基本规律,预示着未来学习方式的变革将趋向于多样化、个性化、主动化、信息化、泛在化和智慧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游戏化学习将成为智慧课堂的一般学习方式。
最后姜主任表示:变的永远是技术,不变的永远是人文精神。教育不是工厂的加工设备,也不是商业物流的沟通,人的能力和情感体系不能通过技术、工具完全实现。
附:《用技术解决问题——初探数字化学习中的技术》内容摘要:
黄老师认为学生现在直至未来的学习渠道分三个方面:“10%的课堂学习+20%的同伴学习+70%的互联网学习”,既然互联网学习占比这么多、又是未来学习形态发展的趋势,教师学会利用各种技术辅助教学变得重中之重。
学生在日常中碎片化的学习一直在发生,怎样设计并上出一堂信息化教学的课,能够快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兴趣,这是需要三大方面的支持的,分别是:环境建设、资源整理、方式学习。
学校需要铺开一套智慧校园应用系统,并能将智慧校园的关键技术投入到实际日常使用中,目前常外已经正在做、并能初有规模。
微课程是非常重要的信息化资源,怎样做好微课程呢?一般我们需要按照“罗列核心概念→编写课程介绍→录制课程内容→设计课后任务→上传课程资源”这样的步骤进行,通常老师只会做到“录制课程内容”,这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微课程资源。目前微课资源整理得最好的范例是“可汗学院”,老师们可以用来参考学习。接下来,黄老师又从微课的类型、制作工具、制作的原则三个方面具体展开,为老师们做深层次解读。
智慧课堂的一般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课前、课后)、合作学习(课中)、游戏化学习(课前、课中、课后)等。黄老师主要针对自主学习的方式做了解读。自主学习需要教师用问题来引导,而问题的设置需要满足两个特点,一,问题是分层递进的,满足不同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认知规律,二,问题能引发深度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能较快内化形成知识;自主学习的资源需要分类整理、精心设计,使学生在使用时非常方便并容易理解;自主学习的评价针对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对学生练习或任务的评价,二是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指对学生展示、回答方面的评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