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月芳菲,万物生长的春日时节,满园春色的常外迎来了我校德国友好学校-阿尔伯特舍夫勒中学师生一行23人。
4月23日清晨,在常外国际部负责人Mark老师以及国际部其他老师的陪同下,德国友好学校师生们兴致勃勃的参观了常外和双语两校。常外的设施设备,特别是图书馆、科技中心的3D实验室、机器人实验、教学中心的地理、历史专用教室等,都给德国的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一个德国女孩用incredible来形容她所见到的常外。双语学校的国际化氛围和浸润式的环境布置,让德国学生感觉置身自己的学校一般。
在双语幼小部的小剧场,一场温馨的欢迎仪式在双语初高中师生的见证下举行了。常州外国语学校、常外附属双语学校校长曹慧女士与德国-阿尔伯特舍夫勒中学副校长Zurowski先生在欢迎仪式上分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讲。曹慧女士首先对德国友好学校的师生表示了欢迎,特别对去年七月,我校师生一行22人前往访问时,德国的师生及学生家庭对我校师生的热情接待和悉心照料表示了感谢。并且对两校之间的友谊的加深和升华充满了信心和期望。也期望这样的合作和交流能够为各自学校的未来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和机遇,为两校师生、两个民族之间的友谊添砖加瓦。
欢迎仪式后,常外7(9)班的同学们和班主任顾老师一起,代表两校师生为德国客人们带来了一场视觉、味觉、听觉的盛宴--文化主题班会。以下是常外7(9)就此次主题班会撰写的感悟。
一次美丽的邂逅
——记七9中队接待德国师生来访主题班会
用入木三分的字迹,刻下初次美丽的相逢;用古色古香的茶艺,品味如诗如画的风光;用口齿留香的美食,感悟秀丽常州的韵味;用余音绕梁的曲声,谱写华丽优美的篇章;用灵动飘逸的舞姿,架起亘古不变的桥梁。
2019年4月23日,一个特殊的日子,内心充满着激动与欣喜。当来自阿尔伯特舍夫勒中学的伙伴们踏进教室的一刹那,同学们纷纷起身迎接。那喜悦的笑容,雷鸣般的掌声,为此次班会的圆满举行早早地买下了伏笔。
在这短短的一个半小时中,我们与特殊的伙伴们从中国艺术,中国历史,中国美食,常州景点这四个方面深入了解了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艺术。也同时,加深了我们与新伙伴之间的了解交流,帮助伙伴们融入常外这个温暖的大家庭。
如果说最难忘的片段是什么,那当然是新伙伴们写下第一笔中国汉字的时候了。在特殊的游戏环节中,我们邀请新伙伴们临摹中国汉字,同学们则负责猜。同学们那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可谓是突破了天际,全场也是充斥着同学们银铃般的笑声。当新伙伴成功写下第一笔,甚至是第一个,直到同学们成功猜对了词语时,大家都情不自禁的为我们的新伙伴,同时也为我们自己所鼓掌。不得不说,我们的新伙伴虽说没有学习过中文,但在自己的思考下,一划比一划写的认真,写的相似,也蕴含着新伙伴们对中国文化的赞扬及尊重。
虽然德国的朋友们将在我们学校停留不到一周的时间,但我相信,在同学们、老师们热情的招待下以及贴心的关怀下,这将会成为我们和新伙伴们同样一段不可忘怀的回忆。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即将与你们道别,可是,这么多颗心之间的不舍却显而易见。
与你们,在此邂逅,拉近了两校的距离,亦拉近两国之间的距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愿将最好的祝福给予你们,我们的朋友们!
为了让德国友好学校的师生更好的了解中国、常州等文化,我们还精心准备专门的艺术课和文化课。常外美术组欧阳旭老师的陶艺课--熊猫笔架,以及奚达老师的烙画课,德国学生们都全神贯注聆听,积极操作实践,他们也呈现出了主动且有创意的文化修养。常外英语组张程佳老师中国文字课,从中国的5个代表物出发,利用各色的视频,图片,文字等,让学生们更直观了解中国的长城、大熊猫等。学生们在互动环节也积极参与,举手回答问题。答案可能不是很完美,但是也能在他们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喜爱。学些中国汉字,似乎跟用筷子一样,对他们的挑战难度不大。
在紧凑的课程和活动里,当然少不了常州本土名胜的游览。在英语组张芳芳老师的陪同下,领略了常州名胜第一站:天宁寺-红梅公园-明城墙-篦箕巷。
2天多的时间很快过去了,希望德国友好学校的师生们在后续3天多的时间里继续感受中国、常州、常外人的热情。
在此特别感谢在常外将近8个月的三位AFS交换学生,他们热情主动参与到了这次的接待工作,两位德国、一位意大利的交换生充分发挥了他们语言优势以及在常州将近一年的生活、学习经验。
同时特别感谢20个来自常外7、8年级学生所在的家庭,前期积极申请成为了本次的接待家庭。冒雨等待德国师生们的到来,全家一齐行动,布置房间,准备美味丰盛的食物,精心设计茶余饭后的活动,让德国的学生们感受到了宾至如归的家的氛围。中国家庭的爸爸妈妈弟弟妹妹们把这些来自德国的学生们真切当做家庭的一份子,这样的热心、责任心也让我们最重要的德国学生们倍感亲切,已经不能想象离别之日到来时的不舍。
![]() ![]() |